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题解】《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晋末南宋初著名的文学家。生在晋末战乱的年代,陶渊明不但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而且以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节,树立了一位洁身自好的诗人的形象,被后人称为“靖节先生”。陶渊明青年时代,家境贫困,在几次出仕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了官场的腐败黑暗。在他做彭泽县令时,那里派一个督邮到县,县里的小吏叫陶渊明“束带相见”,表示尊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职,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和污浊的官场决裂。

  陶渊明向往着大自然,喜爱农村田园躬耕的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生产,接近普通的农民,写出大量诗歌所映农耕生活、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有不少描写淳朴的农村景物、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的作品。《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注译】桃花源记〔桃花源:地名,虚构的理想化佳境,据说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记:游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太元中:晋代太元年间(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武陵人:武陵郡(今湖南常德一带)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作为职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yuán):沿着。溪:溪流。行:划行。忘路之远近:忘掉了路程的远近(句首省略主语“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逢:遇见。夹岸:夹溪两岸。数百步:几百步。中无杂树:当中没有别的树(只有桃树)。芳草鲜美: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杂错。〕渔人甚异之。〔甚:副词,非常。异:奇怪。形容词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即“以(之)为异”,意思是“认为(它)奇异”。之:代词,这些,代指”桃林美景”。〕复前行,欲穷其林。〔复:又。前:往前,名词作状语。行:行走。欲:想要。穷:(走)尽。形容词作动词,其:代词,这(片)。林:桃林〕

  〔小结〕以偶逢桃花林作为文章的开端,记述武陵人无意中发现桃林的奇丽景色,引起了他探寻桃林尽头的兴趣。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渔人驾船驶向桃花源的经过。文章着眼于一个“异”字,而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个“穷”字,紧连下段首句的“尽”字。

  〔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驾船沿着溪流向上划去,竟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树林,夹着溪水的两岸有好几百步,里面没有一棵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嫩美丽,散落的桃花铺了一地。打鱼的人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行走,想探寻那片桃树林到哪里为止。

  【注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尽:尽头(“尽”后省略介词“于”。水源:溪水源水。便得:就见。一山:一座山(本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口:洞口。仿佛:隐约。若:像。光:光亮。〕便舍船,从口入。〔便:就。舍:舍弃。从:介词,自。入:进去。〕初极狭,才通人。〔初:起初。极:非常。狭:狭窄。才:副词。仅仅。通:通过。人:一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复行数十步:又走几十步。豁(huò)然:一下子。开朗:开阔明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平:平整。旷:空旷。屋舍:房舍。俨(yǎn):整齐状。良田:肥活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水池。桑竹:桑树竹子。属:类。阡(qiān)陌(mò):田间小路(阡:田间南北方向的小路;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交通

  交错相通。鸡犬:指鸡、狗的叫声。相:副词,彼此。闻:听见。〕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代词,那(代指“口内”)。中:里面。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悉:副词,都。如:动词,象。外人:外边的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旧说为“长寿的特征”,此指上年纪的人)。垂髻(tiáo)即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此指未成年的孩子。并:一并、都。怡(yí)然:和悦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

  〔小结〕:此段写桃花源境况,主要讲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渔人眼中的桃花源呈现一片和平富庶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家畜兴旺,这里暗暗反衬出现实社会的动乱黑暗。

  〔译文〕桃花林一直延到溪水的源头,在那里发现一座山,山有小洞口,好象里面有亮光。打鱼的人就丢下船,从小洞口走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刚好能通过一个人。又往前走几十步,眼前突然变得明亮开阔起来。土地平整空旷,房屋也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声到处都能听到。里面的人来来往往种田做活,男男女女穿的戴的,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和悦地自得其乐。

  【注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见渔人:见到渔人(句首省略主语“村中人”)。乃:副词,就。大:副词,非常。惊:惊异。所从来:从什么地方来(所从来,即“从所来”,所字结构)。〕具答之。〔具:详尽,同“俱”。答:回答。之:代词,他们,代“村中人”。“具答之”这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便:于是,就。要(yāo):邀请,同“邀”。还家:回家,句首省略主语“村中人”。设:摆。作食:备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闻:听说。有此人:有这人,指“渔人”。咸(xián):副词,都。讯:消息,名词。〕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云:自述。先世:祖先。避:逃避。秦时乱:秦时战乱。率:带领。子:妻子和子女。邑人:乡亲。邑(yì):古时地方的区域设置。绝境:与世隔绝的境地。不复出焉:不再出去了。焉:语助词,表陈述。遂:于是。与外人: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们。间隔:间离断绝(往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如今。何世:什么时代。乃:副词,竟。有汉:有过(经历过)汉朝。无论:不要说。魏晋:指汉以后的朝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这个渔人。一一:一件一件地。为:介词,给(后省略代词“之”,代“桃花源的人”)。具:同“俱”。详尽。言:讲。所闻:所听到的(世事)。皆叹惋:都惊叹惋惜(省略主语“源中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余人:其他的人。各:各自。复:又。延:邀请。至:到。其:代词,他们的(源中人的)。皆出酒食:全都拿出美酒和饭食。〕停数日:辞去。〔停:停留。数日:几天(此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辞:辞别。去:离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这里面(指桃花源里)。语(yù):动词,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不足以。为:介词,向。外人:外边的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道:说。也:语助词,表祈使。〕

  〔小结〕此段写渔人作客桃花源中,受到热情款待的动人情景,从而显示出源中人的淳朴真诚,和他们生活的富庶安宁。用“先世避秦时乱”来影射当时动乱的现实;用“绝境”、“间隔”和“不足为个人道”,为渔人后来“迷”而“不复得路”,而桃花源终不可寻的结局暗伏一笔。

  〔译文〕这些人见到打鱼的人,非常吃惊,问他从哪儿而来。打鱼的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渔人。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我介绍说,当年我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孩子和乡亲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从此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起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甭说魏、晋了。这个渔人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一件一件地对他们详细讲了,大家都叹息不止。村中其他人又分别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招待他。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走了。这里面的人对他说:我们的情况不要对外面的人说。”

  【注译】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既出:已经出来(句首省略主语“渔人”)。得:寻得。其:那(只)。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志:动词,作标志。之:助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及:到了。郡下:郡里(指“武陵郡”)。诣(yì):本义为“到……去”此处意为“拜见”。如此: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郡的地方长官(官名)。即:就。遣人:派人。随:跟随。其:代词,他(指“渔人”)。往:去。寻:找。向:先前、原来。所志:所标志的记号。遂:副词,竟。迷:迷失。不:没有。复:再。得路:找到通路。〕

  〔小结〕此段写渔人重访桃花源,未能如愿。虽然上次做下标志,但终于迷失不能寻得路径,从而渲染了这个“世外桃源”的神秘。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返,处处标上记号,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着渔人同去,寻找先前留下的标志,结果迷失了方向,再没有找到原来的路。

  【注译】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南阳:地名。高尚:有道德修养。士:读书人,也指名士。也:语助词,表判断。闻之:听说它(代探寻桃花源之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名词用为动词,计划。往:前去。〕未果,寻病终。〔未:没有。果:实现,名词作动词。寻:副词,不久。病终:病死(此句句首省略主语“刘子骥”)〕后遂无问津者。〔后:后来。遂:就。无:没有。津:本义“渡口”,此指“路”。无问津者: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者:的人。〕

  〔小结〕以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刘子骥欲访桃花源未成,后无人问津作结。照应了文章开端扑朔迷离(如“忘路之远近”等)的“入境”之路,又渲染了似有若无、如真似幻的气氛,引起读者的向往与遐思,从而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

  〔译文〕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是个高尚有为的读书人,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寻找这条路的人了。

  【简析】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学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通过的笔,写得又真实又虚幻。同是桃花源,真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如现目前,且充满人情味;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现若隐,无法追寻。这两方面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文章描写景物,能够用很少笔墨做到生动逼真优美。例如写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内,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读了,会感到其中的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竟境之中了。

  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饰,简洁平易,淳朴自然。用这种风格的语言记事写景,使得整个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亲切而真实,给人以美的陶冶。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