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从

  ①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策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故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①详细,详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书

  ①字条,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②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文书,公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著作,书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⑤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亡

  ①灭亡,亡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同“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许 ①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赞同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名词,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④代词,此,这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⑤数词,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⑥拟声词,hǔ 曳屋许许声(《口技》)

  已

  ①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②完结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③罢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同“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⑤已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隆中对》)

  作

  ①振作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②奋起,有所作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兴建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⑤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⑥起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⑦像……那样 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使

  ①使者,使节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春秋》)(第一个“使”是动词,派)

  ②派遣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③出使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让,令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⑤假使,假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比

  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