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山西 > 正文

2016山西中考语文“大变脸” 你怎么看?

来源:考试吧 2016-6-25 15:21:07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6山西中考语文“大变脸” 你怎么看,更多2016中考成绩查询、2016中考分数线、2016中考志愿填报、2016中考真题答案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中考网或微信搜索公众号“zhongkao566”获取!

2016年中考真题及答案热点文章中考作文成绩查询

  热点回放

  6月20日是山西中考的第一天,语文题型发生重大变化,成为当天考生家长热议的话题。语文满分依然是120分,阅读理解被取消,四个篇幅要求不同的作文共占了70分,此外还有一个阅读心得,也是考察写作能力。有考生认为,考前做了无数套模拟题,结果考试题型却大不相同,有一种踏空的感觉。也有家长认为,改变题型无可厚非,要是提前给考生们预告一下,更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争议焦点

  此次山西中考仅一套语文试卷就引发了外界强烈的关注和争议,重新梳理一下,对问题的争论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焦点:一、这样考对不对?与前面近二十年的试题相比,是进步还是退步,它能不能代表语文教学改革未来的方向?二、该不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对考生搞“突然袭击”?

  那么,这么做到底好不好,对不对呢?请听下面四方代表的心声。

  考生代表

  观点1:对考试茫然

  语文考试结束后一个学生的心酸:你能感受到你备考一个多月做了无数套模拟题已经充分掌握题型结果中考不考的感受吗?你能感受到当老师说背文言文,那是中考必考题型结果全卷却没有文言文这一模块的感受吗?你能感受到你把阅读的答题技巧背会了后全卷没有一道纯阅读题反而是以写作的形式贯穿整张卷面的感受吗?当你学会了写记叙文的时候作文却考出了演讲稿。当你通过几次模拟终于学会如何准确估分的时候你发现这张卷子估分也是个难点。只能说你经历过绝望吗?

  观点2:感觉被欺骗

  中考语文考试结束,所有考生均言此题型从未见过,不禁心下茫然:求新求变才能有突破,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学生们也是有过一模二模的,全市统一的模拟考试竟然与正式考试在题型上都无法做到一致!感到的只有阴险狡猾,没有一丝大气与正气。题出得好坏暂且不说,就说这临考一个月以来,左模一次,右模一次,一口气模了三次。结果正式考试题型全部大变!这让孩子们心里背负着怎样不被重视、被欺骗的感受啊!

  家长代表

  观点1:认为值得肯定

  太原考生家长李晓峰表示:“之前并不知道,一点征兆都没有,每次模拟考试都还有阅读理解。”不过,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李晓峰还是非常认同,“阅读理解早该取消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非要有统一答案呢?出题老师的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对于这种题型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嘛,文章作者本人都无法全部答对。”“作文就是考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对于写作分数的增加,李晓峰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学习语文,归根到底不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从而服务实际工作和生活吗?”

  太原市另一位考生家长周杰认为,“这次考试的作文还考察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如果平时善于观察思考,具备宽广的知识面,逻辑自洽能力强,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言之有物,顺理成章。”周杰认为,考试就是指挥棒,题型的改变会引导教学方向的改变,希望中考能够朝着更加合情合理的方向发展。

  观点2:应该提前预告

  对于这种巨大而突然的变化,也有不同的声音。有家长认为,考前做了无数套模拟题,结果考试的题型却大不相同,有一种踏空的感觉。有家长认为,孩子把老师总结出的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全部背会了,结果却没有考,对此感到失望。也有家长认为,改变题型无可厚非,要是提前给考生们预告一下,更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作文又不能临时抱佛脚。

  教师代表

  观点1:为考卷点赞

  今年的语文试卷让人大吃一惊,估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语文怎么可以这样考?而我在中考考场第一眼看到这份题却如遇知音,用欣喜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语文就应该这样考!这样的试卷表现出来的差异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的差异!

  近几年来,在山西正在进行的晋教版的新教材实验为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语文教学与语文课堂。重生活体验、重实用表达、重人格引导、重语文素养是主要特点,这次考试即与此一脉相承。但愿这将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而非昙花一现。

  这份试卷也在告诉我们广大一线的老师,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不少老师痛骂:三年白教了,半年白复习了。因为我们一直在固有考核内容和标准,固有思维下进行着好像非常有用其实成效很打折扣的主流的语文教学。我们已经习惯了把我们认为所谓的“知识”兜售给学生,并且从学生的成绩中来体现我们的价值感与存在感。因为我们同时也是这样低效低能语文教学的受害者。其实想想,我们所谓的“阅读技巧”、“解题思路”真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吗?如果学生把这些所谓的知识全忘了,那么,我们还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呢?

  语文学与不学究竟有什么区别?这是这张试卷给我们的启示,也是语文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观点2:考卷没有摒弃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它应该考什么,难道不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吗?这种能力一定与扎实的基础有关,但是,这二者之间能划等号吗?换言之,基础扎实就一定运用能力高吗?况且,在这份考题,谁说没有考基础了?

  无论是第2题古诗文的积累还是8、9、10题音、形、义的考查,这难道不是基础吗?从广度来看,还涉及到了名著、文字发展、汉字书写等,这些难道不是基础的积累吗?这张卷明确的亮点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已经完全超越了十几年来的固定模式,抛开了文体知识的固定考查思路、内容及语言程式化的赏析,而是仅仅从内容理解(6题)、阅读感受(考查重点)入手。这难道不是阅读的本质吗?这哪里是有人大肆吐槽的只有大小作文呢?从阅 读的考查来看,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一下,与十几年来的考点相比,这是不是抓住了阅读的本质?能不能代表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即使是四个超过10分值的书面连续表达(即大小作文),它们也各有侧重,两个涉及读有所思,读有所悟,一个是提供材料,信息提取,简要准确表述,还有一篇演讲稿,以细腻的情感交流为主的口语表达。从实用写作到文学写作,几乎都可以考查到。这些,哪里超出了新课标的范围?即使从文字量来衡量,字数要求在800字左右——请注意,这几乎是所有主观题的文字量。与原来的试卷两个现代文语段后面都有一道主观表述题及一大(不少于600字)一小(不少于100字)的模式相比,你觉得要求高了吗?

  观点3:考卷需要再完善

  当然,这张卷肯定有需要完善之处。但瑕不掩玉,鲁迅先生说过:“再有缺点的战士也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这个试卷的遗憾主要是大多连续性的片段表述都是实用写作,文学写作显得有些不足。将来在质量等次上不好有明显的区分,对文学天赋高的同学的发挥可能会有一些限制。

  今年的写作更多是从实用写作这个角度设置的,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以实用为目的的训练也不应该是初中写作教学的全部,文学对心灵的熏陶与浸染是除却文学写作外的重要的教学目的。对人格品位的影响至关重要。更何况还有个别学生将来也许会有文学写作的需要与发展的可能。而这份试卷这方面的考查明显忽略,也是这份试卷美中不足所在;还有一种应该考查的可能在今天很长的时间内也无法设置考查,即口头表达。这已经不是这份卷所讨论的话题了。

  观点4:考卷不存在谁打谁的脸

  时至今日,明确表示对这份试卷赞同的声音主要是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这些语文常识的回归与创新的肯定。

  有人认为对现在的肯定就意味着对过去所坚持东西的否定。我想,我们是不是首先搞清一个问题,从2011年开始落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相关理念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定位;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以实践体验研究探索为重要方法。如果你认同这些观点的话。咱们就来分析一下,以往的试卷与2016卷哪个更能代表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这次争议最大的是阅读部分,这也是我认为2016卷真正能体现正确语文观的地方。

  所以,这一耳光应该打在过去固有的命题思维模式上,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出题教师。因为作为具体的命题人,既有指导意见,还有审核标准,把关要求。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其实非常有限。所以,这更应该表述为:由上而下形成的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与错误的导向。这个责任不能也不应该让某一个人承担。但是,今天,终于有一份卷,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们:也许这样才是我们更正确的选择!

  观点5:命题人应有敬畏之心

  (1)试题命题思路混乱不堪;

  (2)表面看有高大上的理念,骨子里都是中考的常规题型。这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其中的错误太多。语文教育问题极多,我支持改革,但反对乱来;

  (3)命题人和命题单位组织的中考培训收费昂贵却空洞无物,命题单位推举的“山西省适应性考试”试卷收费不菲,最终结果是涮了全体考生;

  (4)试题伤害某些优秀考生——命题人对你从事的工作是否有过敬畏之心?命题单位是否有应有的责任感?

  (5)试题伤害优秀老师。他们按照常规,呕心沥血组织复习,最后考的内容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再无威信(不是说老师教的都对,但是欲要改革,请先培训,这个是常识);

  (6)试题为难阅卷老师;

  (7)试题毁了语文。语文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所有人一片茫然。没有人宣讲规律,没有人培训理念,没有一套试题给过示范“适应”,只有突如其来的幺蛾子!

  外界代表

  观点1:这才是考语文的方向

  在山西,今年的中考语文成为众多所有中考生的家长热议的一件事。

  其实,这才是语文的正途,这才是考语文的方向。

  真正的语文能力,绝对不是技术性地做题能力,更不是复读机式的背诵能力。虽然,做题和背诵在语文中很重要,但是,它们绝不是语文的最终目的!

  长期以来,有很多学生作文能力一般,甚至很差。但是,这些学生凭借其与实际用途毫无关系的做题技巧,往往可以取得一个中上等分,然后顺利地继续升学,继续发展与工作。

  于是,在现实中经常可以见到很多大学生——包括很多文科类的大学生——写不了文章,以及各种单位中众多的工作人员写不了基本的材料!

  呜呼,难道这就是十多年语文教育的结果?

  呜呼,难道这就是经过层层语文考试的人才?

  语文,不应该“学死”!

  一切学科,尤其语文,不仅仅是学会一种技巧,更是要培养一种素质。这种素质,可以终身受用。对个人、对工作,都是一种基本和必备的能力。对语文而言,这种素质与能力,就是写作!

  观点2:觉得好

  我个人是赞成加大作文比重的,这才是考能力。简单说,一个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语文就好,但擅长死记硬背和熟练掌握答题技巧的学生,如果作文写不好,语文还是不咋地。

  原因很简单,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终端输出环节,让作文分数的比重更大,对语文能力高的人是好事,对死磕教材的学生则不是好事。极端点说,古代科举考试那种只写一篇文章的做法也不能说不好,只是这会给阅卷的公平性带来挑战——难免有些文章的好是不被欣赏的,风险太大。

  再者说,既然全省都不知道语文卷子会如此变脸,那么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难题,不必过分担忧。只是在面对起来,真正有能力的考生可能更得心应手,而下死功夫的考生恐怕会更吃亏。考试既然是选拔优秀,看似也无可厚非。

  观点3:觉得不对

  方向没有错误,并不意味着这么做就是对的,否则就可能变成不择手段。就像抓贪官是对的,但如果连请律师辩护的权利都不给,最后就会跑偏。

  这就涉及到程序正义的问题。首先,如此改革是否符合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似乎模棱两可,但又过度阐释之嫌。其次,既然这么做是对的,为什么在教学阶段和模拟考试阶段不将此信息透露给师生?特意要让大家措手不及吗?如果出其不意是目标,那么明年是不是又会改成以前的模式?如果目的就是为了以考促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早点告诉学生有什么不好?看着他们没日没夜的浪费时间不残忍吗?

  改革是必要的,无谓的保密却让改革的效果打了折扣。

  相关推荐

  2016中考志愿填报 | 2016中考成绩查询 | 2016中考录取分数线

  2016中考真题及答案热点文章 | 2016中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songxiao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