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中考资讯 > 中考动态 > 正文

新课改加大教育两极分化?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上星期,为了准备期中考试,一年级的楠楠连着好几天都是晚上11时左右才睡觉,负责楠楠日常学习的奶奶赵女士说:“海淀区用的是新课程的教材,拼音的教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只教孩子们念,不教他们写和拼,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家长再教一遍。”其他家长也有同感,每天放学,等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交流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辅导孩子学拼音。

  从2001年起,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1600多个县区参与了新课改的实验,近4000万名中小学生在使用新课程教材。

  就在一些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忙着制定“新课标”、“新教材”时,一些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发生了:性格内向的孩子无法融入“花哨”的课堂教学;心急的家长们在课外忙着给孩子补课;老师们手里准备好几套教材,一套应付课改检查,其他的用于正常教学……

  于是,不少关心教育的人士忧心忡忡:课改的推行者与课改的真正参与者好像走在两条路上,这种推行者独自唱卡拉OK的局面,暴露出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强的越强 弱的越弱:课改加大了教育的两极分化

  “现在新课程的设置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的,农村推行比较困难。而且它更适用于中等偏上的学生,而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则会跟不上。”某省教育厅基教处的彭处长说得非常直率。

  近一段时间,观摩了很多节“新课改”的公开课,这些课留给最鲜明的印象是“眼花缭乱”。一节课上,老师不仅要不断地使用“提问”、“引导”等教学手段,还要使用各种实验器材,制作很多教具,电脑辅助教学也几乎每节课都出现。

  这种教学在农村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是不可能进行的。

  在湖北省一所小学看到,不大的教室里坐了93名一年级同学,最后一排学生的后背几乎贴在墙上,稍一动就会蹭到黑板报上的粉笔灰。一位旁听课的专家在那堂课上调解了3起“纠纷”:后排认为前排挤了自己的位置、前排一不小心弄掉了后排的书、左边同学一走动磕着了右边。在这样的班级里,连正常的教学都很难完成,更何况是组织学生们讨论,使用各种教具。

  据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进行的一次调查,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明显低于省会、市县和乡镇的教师,他们中认为新课程理念“完全可以实现的仅有5.6%,认为受到条件限制暂时不可能实现的达到了44.4%,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育优势更加强化,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劣势则更为明显,部分专家担心,我国教育界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同一省内也出现了。

  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方红峰说,浙江有90个县区,其中25个欠发达,现在90个县的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

  部分老师也开始担心,课改会加大班级内部的两极分化。

  一位教师介绍,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参与越多收获越多。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形成,打破这种习惯不是一两个文件、一两节公开课能够起作用的。再加上孩子的性格存在一定差异,孩子们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积极参与其中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在几次公开课上,都发现了几个游离于热闹讨论之外的静静的孩子。

  一个小学生周末参加7个培训班:旨在“减负”的课改却一定程度上起到“增负”效果

  小易是武汉市一所省级示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现在最不愿意过的是周末,因为“周末比平时还累”。据了解,小易的妈妈在双休日为他报了7个培训班:奥数、英语、语文、阅读、基础数学、美术、古筝。

  一位学生家长坦言,课改是好,孩子在学校学习变得快乐多了,但相比以前,学校教的课也变得容易多了。自己的孩子如何与那些还没有进行课改的同龄人竞争中考、竞争高考?“学校面对的是众多学生,可以改革,可以实验,但我一辈子也只有一个孩子,容不得实验,时间也容不得我们从头再来。孩子要出人头地,只好在课外下‘苦功’。”学校不布置作业,家长自己布置;学校不发辅导资料,家长掏腰包购买;学校不补习,家长带孩子周末奔走于各种补习班。

  武汉市武昌区新华路小学的一位老师介绍,别看孩子们在新课改的课堂上那么活跃,他们回家后可不轻松。她所教的班有30多人,周末不参加任何补习或所谓培训、培优学习的学生只有3个。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那么为什么这个旨在“减负”的改革并没有真正实现减负呢?

  用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室一位老师的话来说———课改倡导的价值观念与现在家长和社会秉承的价值观念之间存在分歧。

  浙江省某所小学曾经实行过“分层作业”,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了3个层次的作业,学生只要将自己那个层次的作业做好,就可以拿到优、良。但是这种因材施教的做法,却遭到家长们的反对,他们觉得这种做法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降低了教学质量。

  高考考出好成绩是多数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因此,成绩是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惟一评价指标,家长的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课改的做法,于是“你改你的,我做我的”。

  上边来检查老师才拿出新课程教材

  老师是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但是,一位老师却告诉,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课,我做课。很多老师是“做”好一节课等着,有人来听课就把这节课拿出来。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专家们这样介绍:×××老师的这节课是绝对没有准备的。

  北京一位搞调研的老师向透露,“做”一次课要花很多时间,正常的备课除外,还要查资料、做教具,一些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老师,还要把所有的讲课内容做成power point(幻灯片),这样下来通常要准备半个月的时间,为了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一节课要在班里演练好几次,有人开玩笑地说,这个过程就像“排戏”。

  据了解,一些老师手头准备着好几套教材,上边来检查的时候拿出新课程的教材,等到“检查的”走了,还用原来的教材。

  虽然新课改以来对教师的评价又增加了很多新的指标,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老师最重要的指标。

  因此,对于部分老师来说,所有与高考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都是负担。

  据2003年底湖北省在对25个课改实验区进行的调研,86.6%的教师认为实施课程改革后,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觉得,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课改的教材不好把握,又担心自己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而耽误了学生,心里没底。”今年秋天开始实施新课改的湖北某中学的校长李华斌说。

  另外,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改实行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校本课程由各校自行决定,自主研发,开发的主体还是老师。

  但是,在老师承担如此大工作量的情况下,这种研发根本无法完成。

  课堂上端出电饭煲 某些老师为了探究而探究 追求的只是形式

  在一次课改经验交流会上,看到了这样一节课。为了让小学生分清楚米和米饭的区别,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个电饭煲,里面有一锅还在飘香的米饭。课堂上老师几次让学生品尝米饭,“引导”学生们“探究”米饭和米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场的很多教育专家对此表示疑义:“已经上学的孩子对米饭早已有了感性认识,这种做法大可不必。”一些专家认为,老师的这种“引导”和“探究”其实反映出他并没有领悟课改的实质,而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的只是形式。

  方红峰指出,课堂教学其实是一个“开处方”的过程,因此“如何诊断”、“如何开方”要靠老师的真本领。

  现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为了追求课改的效果,课堂的形式也在“追风”:这一段时间流行探究式教学,所有的课就都用这种方式来上,过一段时间又在流行合作式教学,大家又都开始跟着这股“风”跑。

  不少老师表示了担忧。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胡老师担心:课改如果流于形式,可能会成为“邯郸学步”,“自己的优势丢了,别人的优点也学不到”。

  正如海南一位专家所说,课改是在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开始推行的,虽然,不少专家都坚信,改革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好的,但是现在“条件的短板正在阻碍着课改优越性的发挥”。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