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中考资讯 > 中考动态 > 河南 > 正文

抓阄来一中读高中

河南省新郑市一中高一新生胡杰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和全国许多地方高一新生不同的是,胡杰不是在中招考试凭成绩考进一中来的,而是在该地几个校长抓阄分配生源时,他被一中校长抓到了。 
  对于这次抓阄抓来的“幸运”,胡杰非常珍惜。虽说现在新郑市的几所高中教学质量相差无几,高考升学率也差不多,不过,能到自己从小熟悉而向往的一中读书,胡杰还是很高兴。

今年8月6日,在新郑市教体局普通高中均分录取现场,新郑市5所高中的校长依次走到抽签箱前,从箱内抽取一个信封。信封中,装的是全市按高、中、低分数分成的学生组号,抓到的组号就是学校分到的新生名单和人数。这就是被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肯定的均分教育资源的“新郑模式”。

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择校风”盛行之际,河南省新郑市便开始尝试抓阄分学生以均衡教育资源,此举被称为“均贫富”,甚至有人戏称为“杀富济贫”。

10年后,当全国各地还在为怎样遏制“择校风”而大伤脑筋时,新郑市已基本消除了这一“顽症”。“新郑模式”也因此多次见诸报端,并被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肯定。

新郑模式实施后 3所高中升学率不相上下

2006年6月,河南省高考成绩公布后,新郑市二中考生张超杰以692分的总成绩一举摘取了河南理科高考状元桂冠。

新郑二中校长陈明透露,张超杰当年考进二中时,成绩排在第41名,以当时的眼光看,只能算个中等。

一名开出租车的马姓司机说,这事要放在六七年前,肯定觉得稀罕。现在,市内的3所高中的教学质量都还可以。

新郑市教体局的一项统计显示:在2006年高考中,新郑市二中1053名考生中,586人过了本科线;新郑名校一中,考生总数1315人,上本科线以上是694人;三中考生752人,上本科线以上545人。

新郑市教育局副局长赵二建说,自2002年以来,市内的3所高中的升学比例一直不相上下,而且,每年的升学率都在上升,这得益于新郑市多年来坚持推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2005年12月20日,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对新郑市“利用资源均衡的方法有效遏制了‘择校风’”的做法予以肯定,认为其“认识高、起步早、措施实、效果好”。

“把高分学生分给我们学校试试?”

在新郑,1995年以前“择校风”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疯狂。

赵二建至今已经在教体局工作了17个年头,经历并见证了新郑市从“择校风”到均衡发展的全过程。

“1995年,新郑市有两所公立高中,也就是新郑市一中和二中。但两所学校从办学规模到教学的软硬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赵二建说。

“最根本的差别在于生源。以前一中在每年的中招前,以数理化等5科竞赛的方法,将前200名成绩好的学生提前招进学校。而二中只有在一中招够学生的情况下,才能招生。”

原新郑二中的李老师介绍说,1996年以前,二中的学生每年考上大学的几乎为零,最好的情况下,会有一名学生考进三本大学。

李老师将那段时间称为“黑色时刻”。

“其实二中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水平与一中相比较并不逊色,但学生的基础太差,加上长期不出成绩,教师也就无所谓了。”李老师说,“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此情况下到外地的学校去了。”

原新郑二中的周校长每逢教体局开会时都在会上说:“我们学校每年一个也考不大学,这也不算丑,有潜质的好学生都让一中给挑走了。”但是,周校长接下来是的不服气,“你把高分学生分给我们学校一部分试试?看看谁做得好”。

尽管牢骚满腹,但教育资源的分配要由政府部门说了算。

农民无奈上书市长

1995年,对于新郑市的初中生而言,继续求学还是一件难事。一方面,上不了一中就考不上大学;另一方面,的初中毕业生还无高中可读。

新郑市教体局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新郑市每年有超过万名学生初中升高中,而新郑一中在扩招前每年只能招1500名新生,加上全市范围内的几所职业高中,总的承受能力为6000名。也就是说,除去部分初中毕业生踏入就业的行列,还有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没有高中可上。

1995年的中招前夕,新郑市八千乡农民赵得才怀着复杂的心情就“择校风”问题上书当时的新郑市市长。

农民赵得才的恳切打动了这位市长,市长当即作出批示。第二天,一个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组成的教育问题调研小组进驻新郑市教体局。

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均衡教育资源的改革随之而来。

“均贫富”步步深入

新郑市委、市政府两办的调研小组经过调研,与教体局共同起草了一个改革教育现状的方案,这就是后来的“新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模式”。

赵二建坦陈,当时,并不知这就叫教育资均衡配置,只是觉得教育资源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995年,新郑市推行了多年的全市“中学生五科竞赛”活动被市教育局叫停。接下来,在教体局的主持下,两所高中对该年的优秀生源进行了统一分配。

“这就是‘均贫富’。”赵二建说。

不过,新郑市的“均贫富”采取了渐进式,当年,一中还是在新郑市所有的考生中先期挑选了250名优秀生源。一中还是领先了二中一步。

“尽管这样,我们这一年还是破天荒地挑选到了一小部分的优秀生源。”二中副校长刘彦军说。

刘彦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那天,一中首先挑选了250名高分的考生,教体局再将考生以高分、中等、差平均分成两组,我与一中王校长进行了抓阄,抓到那份,就是自己学校的生源。”他说,“学校的老师在分得部分好的生源后,都摩拳擦掌,发誓要把学生带出来。”

1997年,二中提前考出好成绩,这年,二中本科上线达到60多人。

“要知道,这些考生都是当年最差的学生呀!”刘彦军说,“关键是,差生的潜能在优良资源下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体现公平就该让所有的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1998年的高考中,二中考上本科的学生达到了161人。至此,新郑市“均贫富”效果显现,市教体局决定把“均贫富”引向深入。

让来自农村弱校的学生有学可上

1997年,新郑市教体局为缓解生源压力,由政府投资3000万元,在新郑市北郊建起了新郑市三中。1998年,建成后的新郑三中正式招生。

赵二建表示,“均贫富”最初的指导思想是在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三中的建成及教师的配备上更体现了这一点。新郑市教体局从基础最好的一中调走优秀教师10名、从二中调走6名充实到三中。

但此时,另一个问题显现出来:新郑市一些农村初中教学质量不高,如果按照同一分数线录取毕业生,这些来自农村弱校的学生可能没有高中可读。新郑市教体局决定,从1997年起,改变全市统一划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办法,依据各初中的毕业人数和教体局对各初中的综合考评分,分给各个学校一定的升高中的名额。

这样一来,农村弱校升入高中的人数大大增加。

新郑市新村镇的马伟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马伟说,新村镇初中那时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学质量也不很好。在他之前,很少有人能考上市一中。

马伟初中毕业那年,正赶上市教体局分给学校一定数量的高中升学名额,马伟幸运地获得了到一中去读书的机会。经过高中3年的努力,马伟考上了西北某重点大学。(潘志贤 范友锋)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