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今年暑期,“全能型”家教在上海颇受青睐。据介绍,这种“全能型”家庭教师多为在校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不但辅导孩子学习,还负责安排娱乐、运动,教孩子才艺和技能。还有的家长希望大学生家教能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既能看护孩子,又能让孩子开心、长进。
“可怜天下父母心”。独生子女放暑假,着实让父母费尽心思。家长顾忌着孩子的安全,又不能“中断学业”,也晓得孩子上学累该玩几天了。有的家长笃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也要给孩子报补习班,或者报那些在升学时属于特长加分的“项目班”。这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挤掉了孩子玩的时间,吞噬了他们的幸福童年。欲速则不达,疲劳战术往往并不奏效,甚至还容易造成孩子厌学。对于这种状态,越来越多的家长寻求改变,于是这种“全能型”家教应运而生。另据报载,沪上还出现了一种“家教联合体”,由那些弹性工作时间的家长组成,大家轮流带孩子,还给孩子一点兴趣空间。这说明很多家长心里明白,暑假怎么过,还得要考虑孩子的兴趣。
有游学欧美经历的朋友介绍,国外家长们安排孩子度假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也有家庭教育“联合体”。但是国外的家长们把孩子们凑在一起并不是学琴棋书画,而是学一些劳动技能。张家的妈妈厨艺好,这个星期大家就去张家学做几样饭菜;李家的爸爸是电脑工程师,下星期就去李家学学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因为家长们明白,孩子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基本的生存能力、劳动能力很重要,适当地教一些,孩子也不反感。
反思我们的下一代需要学什么?恐怕更需要学习生存和劳动技能。现在中国的高中男生还要老爸给修自行车,女生还要妈妈给洗衣服的大有人在。据笔者所知,有在农村长大的女硕士不会择菜,更别说做饭了。生活自理都困难,还谈什么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如何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可以借鉴的例子很多,以色列的青少年组织安排10岁以上的老移民家庭孩子到新移民家里做几年固定的“向导”,给他们当翻译,遇到困难帮助他们向社区求助。转换思路考虑,孩子的暑期生活可以安排的内容其实很多,比如男孩可以学着整理自己的玩具、自行车,女孩可以学着做家务。这方面学校也可以参与进来,比如和社区合作,组织一些适合孩子参加的义务劳动,中学生还可以建立义工制度。
仔细想想,沪上出现的“全能型”家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它说明了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不再深陷于升学和应试的思维“陷阱”,意味着家长的教育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陈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