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本。近年来,西宁市调整教育布局,均衡教育资源,有效遏制了择校风和大班大校现象。此项措施推行仅两年多,成效就已显现出来,今年,西宁市中考成绩前十名由以往的一两家独领风骚变成花落七家。
改变单打独斗局面
“以前,我们学校教学楼破旧,教室拥挤,光线也不好,第一排的课桌挤到讲台跟前,最后一排的同学后背紧靠墙壁,老师在讲课间隙想在过道里穿行要费好大的劲。自从搬进宽敞、整洁、明亮的新教学楼以后,教室再也不那么拥挤了,同学们学习劲头更足了。同时,上信息技术课所用的电脑显示器也全是液晶的,网速好快。”西宁市一中初二年级的白?h(化名)兴奋地说,“学校还开设了戏剧、陶艺和生物标本制作等其他学校没有的特色课程,从而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感到老师的教学更加贴近和适合我们的口味了。”
据了解,2007年以前,西宁市的小学资源匮乏,学校班额过大,市区现有小学学校布局和规模总量不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中学教育资源短缺,大班现象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解决学校的“校际差异”及择校热问题,西宁市教育局实施了教育均衡和教育布局调整的规划。
“之所以要对教育布局进行调整并推行教育均衡发展,除落实国家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政策之外,另一原因就是随着西宁市人口的增多,适龄学生也随之增多,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到热门学校或重点学校上学,导致地处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较少,而热门学校的教室又挤不下,大班问题难以根治。”西宁市教育局基教一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从2006年年底西宁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扶持农村及偏远地区薄弱学校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各校间的优秀教师相互讲课,相互交流与学习,实现了优势互补,逐步提高了片区内所有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改变了以前单打独斗的局面。
“弱校”强起来
“上初二时,正好赶上原西宁四中和十八中两校合并成现在的沈那中学,学校合并后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校园环境也有了很大变化,好的学习环境及老师们在外地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这一切让我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了。”8月6日,今年中考总成绩632分的邓琳告诉。
邓琳的母亲胡俊清感慨地说:“以前到学校开家长会,总感到这里的校舍比较破旧,教室里的光线也不是很好,后来随着沈那中学新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学校还建起了地理园和生物园等,给人的感觉就像进了公园一样。”胡俊清还说:“除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好,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特别敬业。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由于这所学校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所以中午只能留在学校里,这时,每个班都会有任课老师留守,给不能回家的孩子义务辅导。晚上六点半放学后,老师们也会自发留下为孩子们讲解难题。像我女儿的班主任何艳菊、初三年级组长李齐芬等老师,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开毕业晚会时,学生们都忍不住哭了。”
从2008年开始,学校每学期都安排老师到上海竹园中学、江苏海门市东州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省外知名学校学习和观摩,在此基础上,沈那中学还和西宁七中达成了学习意向,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和班主任去“取经”。
“学校在改变的同时,教育局也不断加大了对学校教育硬件的投入,投资新建了一栋教学楼和塑胶跑道。更换了陈旧的办公设备,投影仪和电脑进了每个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沈那中学教务主任文军说,可以说,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建设,西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下了大力气,教师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今年沈那中学成绩在600分以上的考生就有14名,其中,数学得满分的多达30多名。
好成效来自好决策
西宁市教育局基教一处一名工作人员说,自西宁市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和推行教育均衡措施以来,各教学部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学校间以相互听课、讲课比赛、集体备课等形式推行并重视教科研政策,派老师参加全国性的教科研活动及专题讲座,改变教师观念和老套的授课方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目的。在教育均衡方面,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控制班额,推行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特长生、均衡生、特优生等多元化的招生制度,对边远地区的学校(非热门学校)集中扶持。
2007年,西宁市改革中考招生制度,避免计划分配后的择校行为,有效减少择校生比例。将重点学校分配给薄弱学校的推优招生名额比例提高,由薄弱学校推荐优秀学生直接入学,以促进初中学校生源均衡。运用政策导向,鼓励良好学校师资和薄弱学校交流,加强对口帮扶学校工作情况的考核,强化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扩大良好教育资源。目前,西宁市教育部门决定由西宁七中对沈那中学进行帮扶;原西宁二十四中改成虎台中学柴达木路分校并帮扶;西宁一中的高中部分流到西宁三中,西宁三中的初中部分流到西宁一中和西宁十一中;西宁一中、七中、十一中和虎台中学对西宁十三中给予帮扶,在西宁八中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等。合并、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教育布局进行调整,让的学生能均衡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