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拟删减部分鲁迅作品,引来众说纷纭。那么,上海版教材会否步人教版后尘删减鲁迅作品?对此,上海高中语文教材主编王铁仙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并明确表示:鲁迅作品不会“撤出”上海版教材或有较大删减。
[专家观点]
“三怕”顺口溜扰乱视听,应当澄清
现在有几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就是说中学生怕学鲁迅的作品,不喜欢鲁迅作品,王铁仙教授认为,这不是事实,这个说法没有根据。它扰乱了视听,应当澄清。
顺口溜把鲁迅作品和文言文、写作文放在一起来说,无非是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懂、难学。实际上,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据王铁仙介绍,就上海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来说,鲁迅的诗文共七篇,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孔乙己》、《自题小像》、《自嘲》。前五篇,都用孩子的眼光,把孩子的心理、情感,他们的欢乐、苦恼和向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有味,充满童心童趣,而且都是用纯净的白话写的,现在的初中生是完全能够感受和理解的。其中比较深的思想内涵以至哲理,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也是可以深浅不同地领悟的。有个别的用词、句式(如“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与现在的普通话的习惯不大一样,学生读起来会感到有点晦涩,但实际上未构成很大障碍。后两首旧体诗,与教材中的许多古代诗文相比,也不算难。
初中的教材没有选鲁迅的杂文,高中的教材中选了几篇,如《未有天才之前》《拿来主义》和富于杂文色彩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的杂文由于写作背景比较复杂,语言表达曲折、含蓄,思辩性强,观点深刻,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估计太低。不少高中生是很有头脑的。学习能力强又很敏感的高中生,希望读到像鲁迅这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他们并不是只喜欢文化快餐、游戏娱乐。
当然也有中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难懂。但由于鲁迅的作品,都出自真情真意,不讲假话,许多描写和议论,亲切而又犀利,直抵人性的深处,而且至今仍具有时代感,因而,只要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循善诱地与学生讨论,都会得到学生的和喜爱。
[专家建言]
鲁迅作品不能或缺甚至还应适当增加
王铁仙认为,根据现在的中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关于中学语文的主要特征和教学目标的规定,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不能或缺,还应适当增加。
王铁仙认为,鲁迅作品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篇章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写作手法多样、新颖;鲁迅作品的思想情感博大、深刻、丰富、意味深长,这些都明显地在众人之上。当然,任何作家都有局限性,但就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总是涉及重要的人文主题而且非常深刻来说,语文教材决不能排除鲁迅的作品,并且必须有一定的数量。否则,可以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实现。
他表示,中学语文的特征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教材中势必会有一定数量的鲁迅作品。而中学语文的特征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经过众多专家科学的论证的,是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的,因此选入一定数量鲁迅的作品,完全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需要。
王铁仙负责主编的语文教材一共选了六篇鲁迅作品,但他内心觉得还是少了一点。人文性的体现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他认为,中华民族有两个文化传统,一个是古代文化传统,一个是“五四”开始的现代优秀文化传统。而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现代文化传统最杰出的代表,需要从他的作品里吸取许多东西。虽然语文教材中需要有较大的作家面,但就需要继承“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传统来说,对鲁迅的作品还要有关照,在一些重要的人文主题单元中,还可以选几篇鲁迅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