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可以成为大学老师的“徒弟”,做实验、搞课题、网上互动。今年9月1日刚进入上海交大附中高一(9)班的38名同学有望提前享受大学生待遇。昨天,在-交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后,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教授给他们上了“第一课”。
今年暑假期间,上海交大附中在对397名高一新生的文化考核基础上,遴选出80名学生。然后,由上海交通大学17位教授组成专家面试团,对这80名学生进行科技素养面试和科技能力测试,最终选拔出38名学生组成科技实验班。“这个科技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及个性化培养课程。”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介绍说,学校从新学年起提出实施三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科学素养培育模块和人生规划模块。学校专门为实验班学生设计了校本课程体系,涉及与上海交大共建的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三大领域的9个专业领域。课程的具体实施主要是由上海交大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导师团来完成,这些老师主要是提供课题信息、相关科研资源和研究方法指导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组成3-6人的团队,在导师团的指导下开展课题式、项目式研修。学生利用导师提供的资源自主学习研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交流或直接面谈,不断反馈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和产生的问题,与指导导师互动,形成双向式教学。未来,整个导师团的规模有望发展到百人,“我们目标是围绕着培养兴趣,而不是应付考试”。当然,科技实验班也有双向流动的进出机制。未来,这个班的学生也可能在上海交大自主招生中抢得先机。
据了解,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已与上海中学、交大附中和南洋模范中学等三所高中合作,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深入和扩大,也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提供了可能。以往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是隔断的,中学老师和学生思考的是如何“拿高分”,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等,都被高考指挥棒束缚了,在中学建立培养基地有助于高校育人“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