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样的学生,凭啥要考不同的试卷?”近日,重庆18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采用了难度不同的两套试卷,分别对重点班和平行班学生进行测试,此举引起多位学生家长的质疑,认为学校如此做法是对平行班学生的歧视。而学校则认为,该举措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因材施教的体现。(2009年12月17日《重庆晚报》)
考不同的试卷是因材施教吗?听了学校的解释,我不禁哑然失笑。如果说这不是有意的蒙人的话,那么也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曲解。什么是因材施教?《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它最早的出处是根据《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而来的。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是说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导他们。子路问他听到正确意见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让他先请示一下父兄,而对冉有说可以立即照做。学生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谦让应鼓励,子路轻率刚猛要慎重行事。
南宋的陆象山也说: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到了现代,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地说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育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现代社会注重学校的教学,更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的光辉业绩。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模式。他对回答其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都做到了因人而异,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由来已久。因材施教让孔子的弟子和贤才对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贡献,让孔子的名声名扬海外。教育的本质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社会上有用的人,所以因材施教是适应教育发展而生的。
虽然“因材施教”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存在,但是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要想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这是因为近代教育是以班级授课制度,主要是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学生都被作为“批量生产”的产品。而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明显的弱化了。
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基础教育普遍实行的是重点学校制度。这事实上已经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相去甚远,无异于南辕北辙了。重点中学实行的是分层教育。分层教育的通常做法是按学生的成绩划分班级。成绩名列前茅的分去重点班,成绩一般的只能去所谓平行班。重点班有优秀的教师把关执教,有优于平行班的教学条件和其他一切优厚的待遇。在学习上重点班学生承担了升重点校的任务,而平行班的学生则降低学习目标,如放慢教学进度,降低学习难度,教学目标只是为了能够毕业或考上高一级普通大学即可也。
因此,所谓“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两者相去甚远:一是在依据上两者根本不同,如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的差异所进行的教育,是教育的多样化与人的多样化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相适应的教育;而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以分数为表征的学习基础、能力上的差异所进行的教学,也可以说是因“分”施教;二是两者在教育或教学类别与层次上不同,如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教育,是教育在横向上的不同,是教育多样化的表现;而分层教学是教学的分层,即将学生分成好、差或快、慢两层而进行相应的教学,是教学在纵向上的差异,是教学快与慢的区别;三是两者在教育(学)的指向上不同,如因材施教是扬长教育,即成就学生特长或优势的教育;而分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校或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的教育;四是两者在以师还是以生为本上的不同,因材施教是立足于学生差异的教育,体现以学生为本,追求的是有教无类,各成其才;而分层教学是为方便教师教学,且为了使少部分学生成功而放弃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是求快弃慢的教育;五是从需要性上看,因材施教为了满足人和社会的多样性发展的需要,而分层教学是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
由此看来,18中学“采用了难度不同的两套试卷,分别对重点班和平行班学生进行测试”不但不是因材施教,也不是分层教育;而分明是一种明显的教学歧视!这正如心理医生、特教专家贺小燕分析的那样:这无疑是给孩子贴上了无形的标签,对孩子的打击很大,这就好比人被分为上中下三等,谁愿意成为下等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可能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平等的善待每一个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