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即将于明年启动的普通高中新课改,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引入一门全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生包括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等生活常用技术和基本生存技巧。据介绍,课目将是会考科目,任何学生都不得免考。
当下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分低能”、“解题机器”等批评也不绝于耳。重庆课改将生活常用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其必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但是,把生活技能纳入会考,并且以“不得免考”来保证其实施效果,则未见得会收到什么实效。
首先,生活技能不应该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生活技能课的初衷显然是要学生学会基本生活能力。如果要纳入考试,最好的检测办法肯定是考动手能力。但如果考修马桶该怎么考呢,考试时给每个学生一个坏马桶修?而如果不考动手能力,只是出几道考题,那难免又落入弹花匠的女―――会弹(谈)不会纺的地步,达不到课改的目的。
其次,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生活技能课纳入原本不重要的会考并无多少实质意义。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局面就不会改变。可能想像的是,生活技能课会与之前的音、体、美、社会实践课一样,要么根本就上不了高中,特别是高二、高三的课程安排,要么上了也是摆设。学校和学生都会心照不宣:学校懒得安排老师讲,学生懒得费时间学。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会考要安排考,学生就不得不学。这显然是把会考的作用的高看了。按教育部的说法,会考是以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学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水平考试,以此区别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就算会考能测试出学生的全面能力,哪又有什么用呢?学生考大学,学校的教学质量,现还不是都以高考成绩来衡量。谁会看中一个本无多少用处的会考呢?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将生活技能课纳入高中课程,并且认为这门课应该从小学起就开设。到了高中才学换灯泡,简直是对现行教育的一个绝妙反讽。
新课改培养学生基本生存技巧的想法是好的,但却不是以会考的名义就能保障的。生活技能课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迷信用考试的方法去检测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件荒谬的事。正如目前的一个怪现象:说分数选拔是应试教育,那就再多考点钢琴、美术,结果就被说成了素质教育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