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中考资讯 > 中考动态 > 正文

 

  周六中午11时半,东城区交道口东一所小学附近的马路突然异常拥堵。原本挺宽的三条车道,被在主路上违章停靠的数十辆接孩子的汽车占去了两条。一旁的斑马线上,不少家长正拉着一脸疲惫的孩子匆匆冲过马路。

  “奥校放学了,每个周六都这样。”路边,一位停车管理员向偶尔路过被弄得一头雾水的司机解释。

  现在,谁家要是有个“小升初”的孩子,家长心里最是“没着没落儿”。韦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位,她无奈地用“扒皮工程”来指代女儿明年的“小升初”。因为,尽管女儿从三年级起就利用各种课余时间学音乐、读英语、上奥数、补作文……但至今韦女士还是没摸索到通往优质初中校的道路。

  虽然,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免试就近入学”,年年重申严格“小升初”流程,但事实却颇具讽刺意味地正好相反——择校风不但屡禁不止,且愈刮愈烈。前几年,公共英语在小升初中不管用了,瞬间就冒出了“三一口语”和“剑桥英语”;这几年,“小升初”又在全国范围内成就了一个疯狂的奥数产业。

  “小升初”,正在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里越陷越深。

  现状:好学生难进“重点”校

  “你认识某某附中的校长吗?”“你跟教委的人熟不熟?”进入2009年,市民章先生就有点“魔怔”了,只要遇上可能会对儿子“小升初”有用的人,都要搭讪几句。

  章先生的儿子在海淀区一所知名小学读书,学习成绩不错,还是班上的小干部。尽管如此,他对于儿子明年的“小升初”依旧十分担心:“万一推优不成,被电脑派位到家门口那所差学校,岂不耽误了孩子?”

  章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

  上个世纪90年代,按照《义务教育法》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教育部门取消了“小升初”统考,以期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然而,学校之间硬件、师资以及升学率的巨大差距,很难让家长们心甘情愿地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派”进基础薄弱校,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在取消统考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毕竟,如今家里就一个宝贝,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呢?

  “刚取消考试那两年,家长们还觉得比较公平。”据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师回忆,“就拿保送生来说,孩子们个个百里挑一,除连续三年三好生外,还都拿下了很多奖项,比如全国小论文一等奖、区级摄影一等奖、红领巾读书奖章等。保送这样的学生,其他家长也服气。”

  但随后,特长生的口子被越扯越大,以钱、权为背景的“条子生”也开始多起来,“重点”学校为抢优质生源,通过办培训班的方式选拔优秀学生……家长们呢?一方面不惜花巨资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另一方面还要四处托关系找门路往“重点”校递条子。“小升初”之战,比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家长。

  “要不是走‘共建’这条路,我儿子肯定上不了现在的学校。”今年刚刚经历过“小升初”的侯女士深深庆幸自己进了个好单位。

  侯女士的儿子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从二年级开始参加奥数、英语培训,各门功课始终保持全优,校级、区级、市级三好学生也拿了“满贯”。但万万没想到,升学时儿子想上的“重点”学校根本没给这所普通小学推优名额。原因很简单,要是区内每所小学都给一定比例的推优名额,这所“重点”校的名额就全满了。多亏侯女士的单位有共建校,最终,儿子终于挤进了外区的一所“区重点”。

  显然,如今的“小升初”早已背离了教育部门一开始“减负”的初衷。

  探因:监管措施“雷声大雨点小”

  当小学生们在“减负”的大旗下,为了上一所好中学而疲于奔命于各种培训班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做些什么?

  必须承认,北京市的教育部门针对规范“小升初”工作推出了不少举措。比如,从2007年开始启用的“电子学籍系统”,就是要求“小升初”入学名单必须从小学电子学籍中提取。为防止公办校擅自接收已被其它学校录取的新生,市教委还在录取之前几个月“封卡”,避免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更改卡上信息。

  对于家长们反映强烈的小升初“占坑班”等问题,市教委也多次明令禁止各中学以各种名义面向小学生举办以招生选拔为目的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类培训班,并严禁组织任何类似招生选拔性质的集训、竞赛、冬令营等活动。今年4月,市教委再次要求各区县限期清理公办校培训班以及与民办机构合办的培训班,禁止公办校在正常升学入学体制外选拔学生、超计划录取。

  11月初,本市还启动了第三轮对全市各区县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综合督导实地检查。按照市教育督导室负责人的说法,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秩序,对各区县治理整顿利用培训机构选拔学生的情况一并检查。

  然而,“小升初”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善——具有公办校背景的“占坑班”依旧办得如火如荼,以选拔学生为目的考试也越考越带劲,各种与“小升初”有关的竞赛更是把家长和学生指挥得团团转,为让孩子当选班干部赢得综合素质评价加分家长不得不向同学和老师送礼……

  今年的“小升初”,有位普通中学的校长就遇到一件蹊跷事:原本被电脑派位到自己学校的学生没来报到,却被另一所名校私自录取。每每想到此事,他都气愤不已:“有些学校根本不按规则来!”

  在“小升初”的这个怪圈里,优秀初中校越来越“巨无霸”,一个年级十几个班、四五百名学生是常事;而普通中学的日子不好过,甚至连生源都成问题。“学校通过正常途径只能招进来十几个学生,为凑齐生源只能靠招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生源和师资力量长期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状态。”某区一位普通中学负责人很无奈。

  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惩罚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根本无法撼动“小升初”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各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整肃举措,令家长们一次又一次失望。“每当看到媒体上关于规范‘小升初’的报道,我都抱着一线希望,可从来也没见哪个违规者被拿下。相反,新的不公平却层出不穷。”家长徐女士说。

  “为什么不能恢复统考,像以前那样让孩子凭本事上学?”家长们对于恢复统考的呼声一年比一年强烈。

  寻源:教育资源不均衡是罪魁

  时至今日,“小升初”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引发了学区房房价飙升、择校送学引发交通拥堵以及赞助费带来的腐败案等等。这一“顽症”,迫切需要“猛药”来治。

  谈及“小升初”带来的危害,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杨朝晖坦言,现在过于宽泛的择校政策损害了公平和正义。“小升初”表面上满足了一些家长的择校要求,却损害了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代价巨大。就教育本身而言,则挫伤了大多数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破坏了教育生态。

  此前,无论教育专家在“小升初”这一问题上有过多少争执,他们对“小升初”成因的看法却已是共识,即“教育资源不均衡是罪魁”。不少专家还认为,当年“将考试扔得过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高鸿源说,在学校硬件、师资远未达到均衡的条件下,强制推行“免试、就近入学”,就容易滋生特权、暗箱操作等问题。“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这位从1993年以来一直关注“小升初”的教授直言不讳:“教育主管部门减负的初衷是对的,但还是缺少非常科学、敏锐的预见。”

  这一来自教育界内部的看法与家长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一项针对“小升初”的网上调查显示:由于对推荐等入学方式不满,约有八成家长支持恢复统考,认为这样才能公平竞争。“用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才更有说服力。”

  然而,解决这一“顽症”又岂是恢复考试这么容易?我国在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重申“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也就是说,“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是党和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恢复统考与《义务教育法》不符。

  在这种情况下,解铃还需系铃人。杨朝晖认为,既然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长期存在,在此前提下,令“小升初”步入均衡的良性循环轨道,最终还得靠教育主管部门“动真格的”。“教育系统需要重新洗牌,建立新型的学校评估体系和学校信息发布制度。同时,还要出台扶持政策,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削峰填谷,缩小薄弱校和优质资源校之间的差距,并打造一批新的、社会认知度高的优质学校。此外,尽快促成校长与教师区域内的轮岗,教师待遇平等无疑是一个重要前提。”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