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政协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取消初中毕业生升学统一考试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不少委员对此表示担忧。
去年11月,云南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从2010年起,云南省将取消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改由各高中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项指标择优录取新生(见考试吧相关报道)。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有委员指出,在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的前提下,仓促取消初中毕业生升学统一考试,情况不一定乐观。并且“取消中考”改革方案中存在一些操作性缺陷,如不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则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使改革事与愿违。
政协委员、团云南省委副书记陆平认为,取消中考,理论上是更公平的,但现实中则不一定。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中操作的弹性空间较大,极易掺杂人为因素。一个学习成绩差、文化功课不及格,但利用人为因素获得综合素质考评高分的学生,仍然可以顺理成章地升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很可能会变成家长社会资源能力的比拼,造成新一轮的教育不公。
另一名政协委员、教管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孙亚玲也认为,如果初级中学没有自主权,综合素质评价就很可能被权势侵蚀,被人情左右,招生的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
她认为,中考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是无法“取消”的,因为“取消”必须具备几个前提:一是高中教育资源必须均衡,同时优质资源充足。但现实中高中资源不均衡,且有普高和职高之别,考生必然会有择校行为。为了“择校”,考试仍是最适宜的一种方式,否则,要上好学校,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二是高中阶段自主招生的制度能够实现。考生自愿报考,学校择优录取;三是高考指挥棒不再起作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这根指挥棒不仅指挥高中,还指挥了甚至包括幼儿园在内的高中前教育。
孙亚玲认为,要取消中考,首先要配备资源,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品牌学校,家长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学校。但在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的前提下,仓促取消中考,情况不一定乐观。2004、2005年,上海、浙江就尝试过取消中考,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取而代之,但最后大多没有实现。这说明实施起来有困难,还需要再研究,不宜大面积推广,可以先在一些州市试点,可行之后再全面推开。
对取消中考,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董事长兰靖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因为所学的13门课程都要考试,有可能让新的中考变成“加强版”;二是担心教学质量下降,因为取消中考的改革方案能否顺利实施最终取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
“取消全省统一考试并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把以前一种非常单调和不合理的考试变得更加全面合理,没有统一考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必然影响学习的质量;而只对部分学习科目进行统一考试评价,必然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兰靖建议,学业水平考试的所有科目基本采用题库型标准化公开考试,全省统一设立公开题库,各科目每年开考两次。“统一”可以避免各地州考试标准参差不齐,便于跨省、跨地州学校招生;“公开”可以明确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学生和老师不用再去猜题押题。这次考得不满意,下次再考,以考得最高的那次分数计入学业水平考试总分;“题库”可以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想考高分、升大学的学生,尽可以向高分冲刺;不想读普通高中想上中职的学生则可以选择考个总分及格即可,把精力花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不必再绑在升学战车上受累。“增负、减负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尽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不必因为减负而影响精英学生冒尖,也不必因为增负而让普通学生受连累。”他说。
此外,兰靖认为,应该取消普通高中录取办法中的“定向择优生”和保送生,因为这客观上助长了“千方百计争指标”的不良倾向。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每年都对学校进行一次办学水平的科学评估。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软件”上,很难量化评价,“定向择优生”的指标如何分配给初中学校,这既是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的大难题,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体现。它不是让学校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上去竞争,而是让学校去找教育行政部门“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