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之路不断上,面对正确,我学会对说:你要警惕,现在的正确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面对错误,我学会对自己说:你要感恩,这样的错误是在教给你从中学到。当这一切变得自然而生活化时,我发现自己看待的眼光变了。最典型的变化是在学习上,我不再看重孩子的成绩,也不再看重孩子答时的对与错。在生活上,我不再怕孩子走弯路总是替她,因为无论孩子答题的对、错,无论孩子面对生活选择的对、错,在这些背后都会让孩子得到人生的更大价值。
这时,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我看到孩子答对的题不会太高兴,看到她答错的题也并不生气,整个人的情绪好像平静了许多。
孩子把卷子拿回来后,我先看的不再是分数,而是问:“你对这次考试满意么?哪里满意?哪里不满意?你想如何感谢自己做错的题目呢?”
“做错就做错了,有什么好感谢的?”
“当然有要感谢的地方了,我坚信你在答题时,绝对是想把题目做对的,一定是在做这个题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把你的思路引跑了,那个把你思路引跑的想法一定对你很重要,所以你才会对它的印象特别深,遇到标志性的示意,你就会让自己的思路跟着它跑,结果把题答错了。我想你要找的就是这个对你有贡献,但同时又对你这次答题产生影响的标志性示意,对它说一声“谢谢!”,从此对它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面那些答对的题目,我会这样说:“你是不是把做对的题分析一下,看看这背后有什么问题?”“做对的题有什么好分析的?对了就是对了呗。”
“不错,这些题你是做对了,不过,我相信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题,你并不确定自己所答的是否正确,你能把这些题找出来吗?还有一些题目,虽然做对了,但它的思路可能影响到你后面对题目的理解,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开始小崽子对我这样分析卷子很不习惯,以往卷子拿回家后,我先看的是分数,然后就是对错题不依不饶地死抠,给她讲了一遍又一遍,而我自己的一些学科很不好,还要给孩子讲题,真是太痛苦了。许多情况下都是,我讲着、讲着就跟孩子急起来,大发一顿脾气,可问题并没有解决。自从我不再追求完美,接受了自己会犯错误的现实,更明白了错误背后的价值后,心态自然而平静的我改变了提问的方式,孩子感受到了我的改化:先是不再跟她着急,后是不再给她讲题,一切都开始靠她自己。现在孩子大了,更不用我了,每当考试完毕之后,我只会淡淡地说上一句:“你对成绩满意么?卷子分析了么?”别的什么都不再多说。
在孩子的人生重大选择上也是一样,初中时她就开始为自己是上中专、职高还是普高进行思考。中考报志愿时她报了中专与职高,但最后她又自己改报了普高,这一切改变都是由她自己选择的,作为母亲我只是做了支持她的工作。上高一后,她便开始研究自己学文、学理。后来她考上了自己学校文科重点班,现在小崽子的工作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研究的大学与大学的文科专业,她要为自己选择一所适合的大学,一个适合的专业,而我则在默默地等待着她选择的结果。(也许她在最后一刻选择不上大学,而去学习她自己感兴趣的面点师,如果是这样我也会接受。因为我信相孩子自己的选择。)
现在可以说在某个层面上,我已开始清除中国教育留在身上的烙印。不过我也知道,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自己完全清除掉中国教育在我身上打下的烙印,就在另一个层面映证了中国教育打在我身上的烙印在起作用。我就是这样学习着,成长着,一方面要告诉自己不要受中国教育中绝对“对、错”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告诉自己要感谢中国教育在我身上打下的这个烙印,否则我不会有这样的析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