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计的理论与方法
(三)审计风险模型[第六章第三节]
[名词解释]审计风险
财务报表中含有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准则,属于审计失败)实施了审计并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但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模型虽然是定量化的,但主要发挥的是定性的作用,即导向性作用。
在审计风险模型中:
审计风险是根据业务类型和法规要求等预先确定的,称为可接受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出来的;
检查风险是根据可接受审计风险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的,称为可接受检查风险。
由于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固定的,评估的某个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注册会计师就应当选择更有效的程序,安排更多的时间、收集更多的证据,以便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反之,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确定的可接受检查风险越高,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无需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名词解释]
检查风险
财务报表中含有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没有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注册会计师通过选择恰当的审计程序、安排适当的审计时间、确定适当的审计范围,可以降低检查风险。
由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广泛地采用抽样,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到零。当遇到审计范围受限而无法获得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甚至不能降低检查风险。
【2008年·单项选择题】B注册会计师负责对乙公司20×8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时,B注册会计师遇到下列事项,请代为作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1.下列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重大错报风险是因错误使用审计程序产生的
B.重大错报风险是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C.重大错报风险独立于财务报表审计而存在
D.重大错报风险可以通过合理实施审计程序予以控制
【答案】C
【解析】按规定,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审计无关(说明A错、C正确、D错);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可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包括了控制风险(说明B错)。
2.在审计风险模型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 )。
A.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B.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C.评估的与控制环境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
D.评估的与财务报表存在广泛联系的重大错报风险
【答案】B
【解析】重大错报风险只包括A、B中的两个层次(排除了C、D);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中,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都随项目的不同而变化,是根据具体认定确定的(B)。
3.当可接受的检查风险降低时,B注册会计师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
A.缩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B.将计划实施实质性程序的时间从期中移至期末
C.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D.消除固有风险
【答案】B
【解析】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中,审计风险是相对于财务报表层确定的,不随认定的不同而变化(是常数),所以,检查风险之所以降低,唯一的原因是重大错报风险提高了(说明C、D皆错)。此时注册会计师应从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方面进行应对。就性质而言,要更多地依赖实质性程序(说明A错);就时间来说,将计划的时间从期中移至期末(说明B正确);同时还要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
4.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后,如果B注册会计师认为某项交易不存在重大错报,而实际上该项交易存在重大错报,这种风险是( )。
A.抽样风险
B.非抽样风险
C.检查风险
D.重大错报风险
【答案】C
【解析】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后没有发现本已存在错报,属于检查风险。如果认为导致出错的原因是因为采用了抽样方法(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那就应当同时选A和B,这显然不符合单项选择题的要求。
5.在控制检查风险时,B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调高重要性水平
B.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降低控制风险
C.进行穿行测试,以降低固有风险
D.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答案】D
【解析】检查风险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风险,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审计程序来降低(D);调高重要性属于“掩耳盗铃”,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在审计时属于客观存在,只能进行恰当的评价,不可能降低(B、C皆错)。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