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审计计划
1、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
(1)具备执行业务所需的独立性和能力;
(2)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
(3)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2、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
(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2)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3)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3、审计的前提条件:(与执行审计的前提相区别)
(1)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可接受或是否适用。
(2)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前提”的认同。
4、审计业务约定书必须包括的内容: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3)管理层的责任;
(4)指出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5)提及注册会计师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预期形式和内容,以及对在特定情况下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不同于预期形式和内容的说明。
5、下列原因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变更业务:
(1)环境变化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产生影响;
(2)对原来要求的审计业务的性质存在误解;
(3)无论是管理层施加的还是其他情况引起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6、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同意变更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而管理层又不允许继续执行原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
(1)在适用的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解除审计业务约定;
(2)确定是否有约定义务或其他义务向治理层、所有者或监管机构等报告该事项。
7、总体审计策略包括:
(1)审计范围;
(2)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的性质
(3)审计方向;
(4)审计资源。
8、项目组成员的指导、监督以及对其工作进行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2)审计领域;
(3)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4)执行审计工作的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9、注册会计师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目的有:
(1)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4)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
10、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2)审计的目标;
(3)财务报表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11、在确定重要性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12、注册会计师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与确定计划的重要性考虑因素比较)
(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3)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13、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接近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50%的情况包括:
(1)非连续审计;
(2)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
(3)项目总体风险较高。
14、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的原因:
(1)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2)获取新信息;
(3)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