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单选题 |
第 2 页:多选题 |
第 3 页:单选题答案 |
第 4 页:多选题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
<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处置无形资产产生的净收益200万元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
<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0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属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3>、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选项C,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属于利得。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基金管理公司是法律主体同时也是会计主体,证券基金只是会计主体。
【该题针对“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知识点进行考核】
3、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4、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率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综合)”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该题针对“及时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6、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相关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7、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选项B,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选项C,体现了谨慎性要求;选项D,体现了相关性要求。
【该题针对“可比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8、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选项C属于滥用会计政策,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的要求。
【该题针对“可比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9、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选项A计入投资收益,选项B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选项D冲减资产减值损失,上述三项损益项目均构成营业利润。
【该题针对“会计要素及其确认”知识点进行考核】
1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A应该是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选项B一个法律主体一定是一个会计主体,而一个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选项C会计主体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选项D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该题针对“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知识点进行考核】
1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该题针对“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知识点进行考核】
1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所以,虽然法律形式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会计实质的不同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该题针对“实质重于形式”知识点进行考核】
1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A和选项D是所有者权益内部发生变化,不影响资产;选项C是资产内部发生变化,不影响所有者权益。
【该题针对“会计要素及其确认”知识点进行考核】
14、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选项A、B两项业务均使企业负债总额增加;选项D不会对负债总额产生影响;只有选项C使负债总额减少。
【该题针对“会计要素及其确认”知识点进行考核】
1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选项D,体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属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16、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B按照准则规定,期末存货的计价应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而不是历史成本法。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属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17、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AC,适用于现值计量属性;选项B,适用于重置成本计量属性。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属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18、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A,通常采用一定折现率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比较;选项C,对于建造合同,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总收入,应当确认减值损失;选项D,采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比较,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属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