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选答案:
1.【答案】 B
【解析】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体现了谨慎性要求;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期末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体现了谨慎性要求。
2.【答案】C
【解析】选项A,计入到固定资产成本;选项B,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或可以进行抵扣;选项D,为损失。
3.【答案】A
【解析】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使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司债券和发行股票不影响负债变化;支付现金股利使负债减少。
4.【答案】B
【解析】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5.【答案】B
【解析】由于是向小规模纳税企业购入材料且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按规定,所支付的增值税不得抵扣 ;按规定,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费可按7%抵扣 :因此,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200000×(1+3%)+5000×(1-7%)+200}=212650(元)。做题时只要题目没有明确给出一般纳税人已取得小规模纳税人到税务局代开的3%的增值税票,就视为没有取得这种专用发票,一般纳税人购得的材料就不能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6.【答案】B
【解析】2010年12月31日,该贷款的摊余成本 = 9800×(1+6.48%)-10000×6% = 9835.04(万元),2011年12月31日,该贷款的摊余成本 =9835.04×(1+6.48%)-10000×6% = 9872.35(万元)。
7.【答案】 C
【解析】 应收账款入账金额=10000×(1-8%)×(1+17%)+500=11264(元)
8.【答案】C
【解析】可供出售外币股权投资形成的汇兑差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9.【答案】A
【解析】“ 固定资产”项目调整金额=-(175 .5÷ 117%-126)+(150-126)÷4×1.5=-15(万元)。
10.【答案】B
【解析】有合同部分的产品成本=(15×4200+32000)×5/10=47500(元),产品可变现净值=5×10800-28000/2=40000(元),因为产品减值了,所以材料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有合同部分存货的可变现净值=5×10800-28000/2-32000×5/10=24000(元);无合同部分的产品成本=(15×4200+32000)×5/10=47500(元),产品可变现净值=5×11000-28000/2=41000(元),因为产品减值了,所以材料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无合同部分存货的可变现净值=5×11000-28000/2-32000×5/10=25000(元);2010年12月31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24000+25000=49000(元)。
二、多选答案:
1.【答案】:AC
【解析】: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必须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核算,而不应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从法律形式看,AS股份有限公司增值税发票已经开出,商品已经发出,已经办妥托收手续,应该确认收入。但从经济实质看,对方企业在一次交易中发生重大损失,财务发生困难,短期内不能支付货款,所以,AS股份有限公司本月不确认收入。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答案】:ABCE
【解析】: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而不仅仅按照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选项D对周转材料的摊销采用一次摊销法体现了重要性要求。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只是一种核算方法,并不体现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3.【答案】:BD
【解析】:选项B、D是出于操纵利润目的所作的变更,属于滥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要求。
4.【答案】:BCDE
【解析】:选项A属于人为操纵利润。
5.【答案】:ACD
【解析】:选项B体现的是可靠性要求;选项E体现的是可比性要求。
6.【答案】:ABC
【解析】:企业在初始确认某项金融资产时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那么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但是,如果企业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其他三类,那么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该题针对“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7.【答案】:CD
【解析】: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金融资产或某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之间,也不得随意重分类。
【该题针对“金融资产分类”知识点进行考核】
8.【答案】:ABC
【解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发生减值的时候,应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仍有资产减值的,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核算;选项D不选,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不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9.【答案】:ACE
【解析】:选项B,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不调整其账面价值;确认分期付息长期债券投资利息,应增加应收利息,选项D不会引起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发生增减变动。
10.【答案】:AD
【解析】:下列情况表明企业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不应当终止确认相关金融资产:(1)企业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2)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固定价格将该金融资产回购;(3)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看跌期权合约(即买入方有权将金融资产反售给企业),但从合约条款判断,该看跌期权是一项重大价内期权;(4)企业(银行)将信贷资产整体转移,同时保证对金融资产买方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全额补偿。
三、计算题
1.【答案】:
(1)编制2005年购买债券时的会计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100
贷:银行存款 96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39
(2)计算在初始确认时实际利率
33/(1+r)1+33/(1+r)2+33/(1+r)3+33/(1+r)4+1133/(1+r)5=961(万元)
计算结果:r=6%
(3)编制2005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 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961×6%=57.66(万元)
利息调整=57.66-33=24.66(万元)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4.66
贷:投资收益 57.66
(4)编制2006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5)编制2006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 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961+24.66)×6%=59.14(万元)
利息调整=59.14-33=26.14(万元)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6.14
贷:投资收益 59.14
(6)编制调整2007年初摊余成本的会计分录
2007年初实际摊余成本=961+24.66+26.14=1011.8(万元)
2007年初摊余成本应为=(33+550)/(1+6%)1+16.5/(1+6%)2+(16.5+550)/(1+6%)3=1 040.32(万元)
2007年初应调增摊余成本=1 040.32-1 011.8=28.52(万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8.52
贷:投资收益 28.52
(7)编制2007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8)编制2007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 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 040.32×6%=62.42(万元)
利息调整=62.42-33=29.42(万元)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9.42
贷:投资收益 62.42
(9)编制2007年末收到本金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5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50
(10)编制2008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11)编制2008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550×3%=16.5(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 040.32-550+29.42)×6%=31.18(万元)
利息调整=31.18-16.5=14.68(万元)
借:应收利息 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4.68
贷:投资收益 31.18
(12)编制2009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6.5
贷:应收利息 16.5
(13)编制2009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和收到本息的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550×3%=16.5(万元)
利息调整=(1 100-1 040.32)-29.42-14.68=15.58(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6.5+15.58=32.08(万元)
借:应收利息 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5.58
贷:投资收益 32.08
借:银行存款 566.5(16.5+550)
贷:应收利息 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50
2.【答案】:
(1)库存商品甲
可变现净值=400-10=390万元,库存商品甲的成本为300万元,小于可变现净值,所以应将已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30万元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 3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
(2)库存商品乙
有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230-25×40%=220(万元)
有合同部分的成本=500×40%=200(万元)
因为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无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290-25×60%=275(万元)
无合同部分的成本=500×60%=300 (万元)
因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25元,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5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25
贷:存货跌价准备 25
(3)库存材料丙
可变现净值=110-5=105(万元)
材料成本为120万元,须计提15万元的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15
贷:存货跌价准备 15
(4)库存材料丁,因为是为生产而持有的,所以应先计算所生产的产品是否贬值
有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4 500×(1-10%)×8=32 400(元)
无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5 000×(1-10%)×2=9 000(元)
有合同的A产品成本=1 600×20/10×8+2 000×8=41 600(元)
无合同的A产品成本=1 600×20/10×2+2 000×2=10 400(元)
由于有合同和无合同的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都低于成本,说明有合同和无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期末应均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有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可变现净值=4 500×(1-10%)×8-2 000×8=16 400(元)
有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成本=20×1 600×(8/10)=25 600(元)
有合同部分的丁材料须计提跌价准备25 600-16 400=9 200(元)无合同的A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可变现净值=5 000×(1-10%)×2-2 000×2=5 000(元)
无合同部分的丁材料成本=20×1 600×(2/10)=6 400(元)
无合同部分的丁材料须计提跌价准备6 400-5 000=1 400(元)
故丁材料须计提跌价准备共计10 6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6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 600
注会万题库下载|微信搜“万题库注册会计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