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世界,能源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而能源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无数攻坚克难的艰辛。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对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石化人在这项史无前例的事业中探索发现、攻坚克难、积极自主创新,并因此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殊荣——
2013年1月1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石化“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是中国石化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项。
作为“川气东送工程”的主供气田——普光气田,如何让身在大巴山腹地、深埋在近6000米地下的天然气“宝藏”安全平稳地一路向东,惠及6省2市千家企业2亿民众?唤醒沉睡“气海”的关键正是石化人对技术创新的不懈努力和孜孜以求。
从无到有 二次创业
可以说,找到属于中国的海相油气资源是一个梦想——这梦想属于曾处在艰难创业期的共和国,属于几代殚精竭虑的地质学家,更属于每一个勤奋耕耘的中国石油人。
世界90%以上的油气储量,是在海相地层(指在地层中由海洋状况形成的地层——编者注)中发现的。但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油气储量以陆相地层为主,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储量不足10%。不少外国专家更认为中国缺乏生油条件,海相油气资源贫乏。“中国贫油论”便由此而生。
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学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生油理论,也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中国开始了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并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等一批油气田,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断言。这可以说是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史上的第一个“从无到有”。
然而中国人对海相油气资源的探索从未停歇。2003年,中国石化在四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现已探明储量达到4122亿立方米),该勘探成果于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发现也成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重要进展。
然而资源发现了,如何让它造福于人民?
难题是创新的起点
复杂的地理地质条件和超深(5974米)气藏,高硫(硫化氢)高碳(二氧化碳)天然气所具有的强腐蚀性、剧毒和高净化难度,抗硫管材生产技术由国外公司垄断……一系列的世界级难题摆在气田建设者的面前,而世界性难题也将孕育世界级的技术创新。
这些难题中最困难的是哪一个?在被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川气东送”总指挥、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曹耀峰正色答道:“还是高含硫”。普光气田中天然气的硫化氢含量达到15.2%,在世界大型高含硫气田中仍然身居前列。高硫高碳所带来的强腐蚀性对管材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因为一旦发生破裂与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硫化氢含有剧毒,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0.1%就可以使人瞬间死亡,而普光气田的硫化氢浓度是这个数字的150倍。
2008年6月的一天,普光气田的第一口作业井进行试运行。在气田3号线2平台的2号井周围,包括中国石化普光分公司副经理王寿平在内的100余名工作人员屏息以待。他们所有人在此时都已经写好了遗书,因为实验中一旦发生泄漏,硫化氢的剧烈毒性将瞬间夺走所有人的生命。
对困难的清醒认识和审慎态度,让他们在技术攻关过程中一直不敢懈怠。他们在防腐蚀与高含硫气田安全控制上所达到的高技术标准保证了普光气田在7年建设和3年运营以来零事故的“完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