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然而儿童用药的发展在我国比较缓慢,“手掰药”现象依旧普遍。随着国家新基本药物目录即将出台,长期困扰儿童药领域的临床试验难、剂型规格少、研发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手掰药”屡见不鲜
在狂轰滥炸的广告效应下,消费者尚能列举出一些儿童保健品、非处方药品的名称,但在临床用药方面,儿童药(说明书中标明儿童用法用量的药品)依旧处于“发育不良”状态。
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儿科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药剂科副主任张健说,尽管医生对于儿童用药很谨慎,可由于儿科药供给不足,导致目前超适应症现象普遍。换言之,即把成人用药减量给孩子吃。
记者了解到,在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药品剂量指导时,医生大多是根据临床经验,通过成人药品减量推断儿童所需的剂量,或者参考《中国药典》制定的《老幼剂量计算(折算)表》计算。显然,这不足以科学地保证儿童用药安全,因为有些药品剂型、制剂工艺不同,是不能完全按比例折算服用的。
“最重要的是,儿童本身个体差异大,有时候相差1岁,在体表面积、体重上就会有明显的不同。”张健说,这在无形中给病患儿童带来风险,例如药物使用过量,导致副作用;非处方药物用法标识不清,需要家长自行判断;剂型上不能精准计量等。
事实上,不少家长对于给孩子服用1/3、1/4的药品剂量也是头疼不已,有的家长在“剪药”的过程中甚至还把手给扎破过。记者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按照孩子的体重,每次应吃2/5包冲剂,分药的时候甚至需要用尺子量。
大企业不愿“碰”儿童药
据了解,目前我国儿童占总人口20%以上,但儿童药品紧缺,国内市场90%的药物都没有“儿童版”,多数是成人药的“减量版”,国内市场90%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主任赵玲玲教授说,缺乏儿童专用药的问题长期存在,医生经常面临无药可开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市场上针对6个月以下幼儿的药非常少。比如部分早产儿由于缺钙,需要补充维生素D,但治疗佝偻病的注射剂与口服液经常供货不足。究其原因,是因为生产维生素D利润低,制药厂不愿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