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县的干部向记者坦言,政府也有三难:
一是融资难。市委市政府部署每年刚性推进的集聚率要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5%,即85702户,投入资金1000亿元左右。这包括农房改造集聚,也包括下山脱贫移民、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点搬迁、重点工程拆迁安置等。其中,农房改造集聚占比一半,全市每年工作量是4万多户,投入资金大约500亿元。由于政府都得先垫资建设,资金压力势必越来越大。
一些干部说,很难通过融资缓解这种压力。因为集聚新区的地块大部分是以划拨方式获得,这样的土地办理抵押贷款很难,也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政策。
二是用地指标难。永嘉县的干部称,按照5%的集聚率推进,将把全县所有用地指标砸进去,其他建设项目都不要搞,也填补不了农房集聚用地的缺口。记者了解到,这一问题其他地方也存在。
三是吸引农民难。由于新区住房用地是“划拨地”,不能在市场上交易,故其溢价再大也是“空心汤圆”。另外,集聚工程大面积推开后,大量农民涌入中心镇,就业也将面临严峻挑战。
温州市许多干部表示,虽然农房改造集聚可以加快城镇化发展,但不宜操之过急,要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成熟一个建设一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可承受、农民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目标。
专家指出,涉及农民“上高楼”问题,要牢牢把握三个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开拓农民的发展空间。
相关报道:
农民“被上楼”问题严重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被征收,被迫上楼居住,失去了土地、没有一技之长意味着长期失业,土地赔偿的几个钱眼看着就要花完了,下辈子怎么办?记者长期以来就安徽的凤台县、利辛县、蒙城县、颍上县、寿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背景调查:“失地农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周边农村的土地不断被征用,由征地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征地既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也给农民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在征地过程中,政府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利益,帮助农民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村建设,保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纵观全国各地,近年来,很多地方由于征地补偿的不公平、补偿不到位及征地程序的不完善,导致上访不断,群体事件有增无减。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征地冲突,大部分皆因被征地农民对补偿不满而引起。国家信访局统计称,群体性上访事件60%与土地有关,每年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在400万件左右。这么多的纠纷与群体上访事件,显然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