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明说,扶贫应该扶产业,但并不是所有困难群众都适合发展产业,一定要有能人来做,树立样板,所以要首先扶持像杨生平这样的人,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刺激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甘肃张掖市扶贫办副主任校德阳从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出发,也有同样的看法。校德阳是一位从事扶贫工作20余年的“老扶贫”,他告诉记者,现在张掖每年的扶贫资金为800万元至1000万元,而全市农民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27.8万。
“这么多贫困人口,这些资金确实办不了多少事。”校德阳说,这就不能“撒胡椒面”,要重点扶持那些有带动作用的能人和企业。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扶贫办主任张贤义也认为,长期以来受制于小农思想,不少农民安分守己,闯劲不足,如果单纯依靠“撒胡椒面”的方式扶贫,看似公平,其实是不负责任。
记者了解到,在湘西州以前的扶贫工作中,基层为了让老百姓没意见,干脆把扶贫资金平均分掉,农民拿到钱后,基本上用来补贴家用,甚至大吃大喝,很快就用掉了,对发家致富所起的作用不大。
政绩考量
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在经济发展总体滞后的贫困地区,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这一做法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一些部门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量,这一做法也极易演化为单纯的“垒大户”。
扶贫领域的专家指出,很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扶贫资金投入后,都想尽快见到“扶贫效果”,他们认为帮扶贫困农户效率不高,而扶持部分种植养殖大户或龙头企业则可以明显壮大当地农业经济规模,“扶贫效果”明显。
湖南省古丈县断龙山乡党委书记向攻劲说:“一些行业部门在贫困地区开展的扶贫项目只愿做‘锦上添花’的事,不愿做‘雪中送炭’的事。贫困地区老百姓最需要的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项目,而行业扶贫往往做不到,或者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