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对此也有认识。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部分村民反映,一些基层干部和扶贫部门更愿意选择强者进行扶贫,因为这样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获得上级重视。“造富造典型比接济穷人更容易出名。”一位村民说。
据记者观察,由于对短期政绩的追求,一些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在投向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倾向于投入规模大的项目,而不是可以由贫困农民实施的小型项目;倾向于投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项目,而不是可以由素质不高的贫困农民胜任的项目。
专家直言,这种倾向实际是扶贫政策目标的一种偏离,它忽视甚至是漏掉了亟待帮扶的贫困户,这样即使利用扶贫资金创造出了就业机会,贫困农户也很可能无法从中获益。
不过,基层干部们也有苦衷。一些乡镇领导坦言,上级每年都要考核扶贫工作,完不成要扣分。贫困程度深的农户,往往居住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条件薄弱,即便花了钱也很难迅速脱贫,而扶贫资金投入后若不能很快产生效果,会影响考核。
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
湖南省发改委一位从事扶贫相关工作的官员向记者抱怨,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好,对基层扶持力度很大,但一些地方准备的项目很不实在。各地都想多上项目,而对于项目究竟能对扶贫发挥多大作用却说不清楚。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基层干部以不真实的项目申请扶贫资金的情况,比如将早已荒废的果园列为扶贫项目,以此向上索要扶贫资金,而下拨的扶贫款却进入了干部个人的腰包。
在一些贫困县,记者看到,许多贫困户还是一家几口人挤在泥砖房子里,而大量扶贫资金却在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用来发展产业,用来补助建房,甚至专门流向和乡镇干部、村干部关系好的人家,致使部分地区出现两极分化加重的现象。
云南省彝良县、镇雄县地处乌蒙山区,虽然已是冬天,由于贫困,一些群众还住在透风、漏雨的茅草房里,盖着一床破旧的棉被,只用一个火炉抵抗寒冬。
一名乡镇干部介绍,当地近年来通过茅草房改造、抗震民居加固工程等项目,解决了1000多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但仍有数百户群众居住在茅草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