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当为民众更有效率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为民众更少震荡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拓展制度性平台,从而让顶层设计和民众实践的紧密互动成为改革坚实的基础,让民众的发展意愿和权益诉求成为改革源源不竭的力量。
我国现行政治体系已有广大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改革参与渠道,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和行政听证等。但还有渠道狭窄、言路不畅等问题,还有待制度设计的完善、制度运行的到位和制度实施的公正,以实现更为充分的民意表达。组织化参与是现代公共治理型民主背景下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应当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公共理性,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公民参与的组织网络。现代网络传媒和民意调查的出现,使民众的利益表达更加多样、直接和便捷。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政府倾听民声、科学决策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政府当在网络问政的实践中加快职能转换,实现管理创新,在民主法治的进步中,为广大民众充分实现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辟更宽广的路径。
相关链接:
改革,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动力;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在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对改革的方向、路径做出新的表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深入研究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是当务之急
把握当今中国的变化,是改革何去何从的重要依据。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从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30多年的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在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加大。从国内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与前一阶段相比,如今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公共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使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压力不断加大,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也无法应对新挑战,制定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而特别强调深入研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正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
“如果说前30多年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总量,改革阻力小;那么今后的改革则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质量,原有的发展模式要被打破,原有的分配方式也面临改变,改革阻力明显增大。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目标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
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所谓的“深化改革”,正是在啃那些渐进式改革进程中形成的“硬骨头”。推进一项改革,往往涉及多方的利益调整;化解一种矛盾,很可能要触及许多其他矛盾。“在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利益矛盾更加突出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就是要把握改革的主动性。这非常及时。”迟福林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