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世界依然笼罩在金融与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中。与缓慢的经济复苏相比,更需要警惕的是,经济全球化似乎已进入下行的通道。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全球投资下降,加上技术垄断进一步强化,使经济全球化遭遇阵阵寒流。这样一种下行,是对世界经济困境的暂时反应,还是新环境中的长期特征?2012年留给了我们这样的疑问。
贸易保护主义上升
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337调查……2012年,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有增无减,一些曾经陌生的贸易调查名目也走上前台。在这场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战”中,美欧发达国家俨然成为挥舞大棒的主角。
12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拉米提交的2012《国际贸易环境发展概览》年度报告预计,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仅为2.5%,增速比去年下降50%。发达国家进口减少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仍将低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正如拉米所言,本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成为各国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动力。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指出,新形势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几种新态势——
一是贸易摩擦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蔓延至技术密集型产业。电信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贸易诉讼的多发领域。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的华为、中兴有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报告就是一例。
二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运用技术性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制造贸易障碍。
三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对进口产品发难。美国密集发起的“337调查”是最典型的案例。
在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下,长期停滞的WTO多哈回合框架取得成果的希望更加渺茫。况且在专家看来,现在世界经贸面临的问题已非多哈回合能够解决。WTO必须重设规则,进行针对贸易与投资保护行为的新一轮谈判。
与多边谈判陷入困境相反,2012年,区域性的贸易协定如雨后春笋般产生。2012年非洲举办的两届非盟首脑会议极少见地使用了同样的主题——“促进非洲区内贸易”,并提出非洲自贸区应在2017年的某个时间开始运转。
在亚太地区,2012年11月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期间,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东盟十国与其他亚太六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正式启动,这两大谈判将与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一起,成为未来几年亚太地区经贸一体化的重要支柱。
在拉美,智利、墨西哥、秘鲁和哥伦比亚四国签署了拉美太平洋联盟框架协议,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拉美区域经贸合作组织。在多边谈判搁浅的情况下,区域性条约是世界贸易协商机制的一种补充,但是,它将给全球性贸易协商机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仍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