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门将”强悍的原因耐人寻味。
苏北某县政府的一个门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去年有一家人因医疗纠纷到县卫生局上访,我一时心软把他们放了进去,结果这家人在机关大楼里大哭大闹,县领导脸上挂不住,险些让我走人。后来我好说歹说,做了检讨、写了检查、扣了一个月工资,才算保住饭碗。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随便放人进来了。”
很多类似的经历,让“不随便放进任何一个可能给领导添麻烦的人”成了门卫们在工作中默守的一条“通则”。
苏中某地级市政府一门卫坦言:“我们就是普通群众能否进入政府大门的‘过滤器’——那些在我们眼中可以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而那些可能给领导添堵、添乱的平头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
各级地方政府本应直面群众处理公共事务,但人民政府的大门不让人民进,这是显而易见的悖论。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认为,有些“衙门”之所以难进,是因为个别单位、个别人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识不到位,由此影响了政府为民服务的整体形象。“对此,应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强化公职人员素质。发现工作人员态度蛮横的,要严加惩处。”
分析人士认为,一门之隔凸显基层政府信心不足。“为什么要在人民和政府之间架起这道‘大门’?说到底是不自信,是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敢直面群众,怕群众当面揭短;是面对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不能迅速拿出化解措施,缺乏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人民政府的大门应该向人民敞开,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民主和文明的体现。政府机关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情系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在人民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勇敢地通过“改门风”来实现转作风,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如此,人民政府才能不辱“人民”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