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一个需要默默坚守、忘我付出的职业。这些老师每日与肢体残疾或智力残障的孩子朝夕相处,用手语、盲文等为这些“折翼天使”们打开一扇连通现实社会的窗。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但光芒背后,特教老师们所承受的则是一些人并不认同的眼光、鲜有成果的挫败感以及职称、收入不尽如人意的待遇。把爱心、青春和汗水投入特殊教育的教师,其实也需要“回报”:一声赞许、一句关怀,当然还有社会、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项事业的重视与投入。
走近“痛并快乐着”的守护者
1996年,程吉慧从一所普通中学调到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担任听障班的语文老师,刚到特教学校时,一时的难以适应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陷入迷茫。
进校后,程吉慧先学习了半年的手语和特教专业课程。她很快发现,面对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即便是一遍遍地打手语、比动作,有时也得不到她想要的回应。
“听障孩子在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要明显弱于正常孩子,他们无法轻易感知正常人的语序和逻辑,普校2个课时就能上完的课程,在这里往往需要4到6个课时。而孩子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就像是天书,语句颠倒,措辞混乱。”
那时,年轻的程吉慧常会产生莫名的挫败感:“耐心总有被磨光的时候,记得刚来那半年,我的口腔经常严重溃疡,每天都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总想着如果有机会,还是去当一个普通学校的老师。”
毕业于南京特教学院的秦娟刚刚选择特教岗位时,也有过同样的犹豫。秦娟说,和正常孩子相比,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内心往往更加敏感,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秦娟说:“有一次有个听障孩子因为考试失利,又和别的学生闹了一点小矛盾,我去给他做思想工作。说着说着,他突然变得非常偏执,情绪激动,甚至扬言要跳楼。吓得我晚上连家都不敢回,在他的宿舍里整整守了一夜。”
然而,也是这个学生的一篇作文,彻底打消了秦娟对这个职业的困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