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应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使劲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首要是加大投入、扶持薄弱校。”沈琪芳代表说,要在不削弱优质校的前提下,形成稳定的教师流动机制,帮助落后学校发展。
“无论多么贫困、偏远的地区,都必须保证一定的学生数量中有一位合格的教师,一间配置齐全的教室,相应的体育,音乐教学设施,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认为,对贫困落后地区,政府必须雪中送炭,并逐步确立国家标准。
“有了标准,学生才能处在大致相同的起跑线上,教育均衡才有基本保证。”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建议,应研究以网络技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和区域间共享互换,使有限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鲁俊代表建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一是控制择校规模,比如浙江省实行阳光招生政策,把择校生比例严格控制在新生人数的5%以内;二是全面加强教师的培训,立足岗位,提升综合素养。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教育一己之力很难推进,需要政府加紧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考试评价体系改革也要跟上。”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李桢认为,均衡发展不是教育的平均化和平庸化发展,而是在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发展。教育应该追求个性,讲究包容。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些理念常常会受到评价体系的束缚和制约,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寻求突破。
基层探索教育均衡
解决择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本办法是让好的学校更多、让近的学校更好。近年来,各地对教育均衡已经有了很多尝试,这些探索为今后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借鉴意义。
安徽省通过择校公示、招生审批、典型案例通报等“阳光招生”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控系统。山西省则注重“软件”升级,比如晋中市把重点高中招生指标的80%分配到初中,调动了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浙江约七成县域实现公办的中小学“零择校”。
另外,杭州、深圳、南京、成都、北京等不少城市已相继试行中小学名校集团化,促进教师的均衡配置。
2002年,杭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公办基础的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共有教育集团177个,成员单位663家,六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参与率达67.7%。
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后,杭州六个老城区优质学校占有比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农村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杭州全市农村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24.7%增加到目前的48%。2012年秋季学期,杭州的公办初中小学全部实现按学区就近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