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转向“全链条”经营农业
把家里的15亩耕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后,河南武陟县农民原小庄一身轻松。他说:“两个孩子都在外打工,不愿回家种地。我都快60岁了,地越种越不济。‘带地入社’后,每亩地每年交330元服务费,从种到收,合作社全管了。抽出了身,我在村里开了个手机店。”
为原小庄“托管”土地的是当地的三阳村鸿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原胜利介绍,目前合作社经营土地1.3万多亩,其中“托管”1.1万亩,直接流转土地2600多亩,年纯收入近200万元。
“合作社下设农机部、农资部、植保部、加油站、土地流转部、信贷担保部、培训部,覆盖粮食生产‘全链条’。”原胜利说,“从单纯提供农机服务转向‘全链条’经营农业后,合作社亩产增10%,投资省10%,这一增一减,就是我们赚的钱。”
“有经验,有资金,有头脑,还对这片土地有感情”
当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究竟如何?来自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百亩以上种粮大户经营的耕地面积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5.3%;6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入社农户为46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8.6%。
黑龙江省桦川县农业局副局长陈跃龙说,当地种地在100亩以上的新农民并不少。如果按照每个村300户计算,新农民的比例应该占1/4左右。总体上看,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加快,新农民的群体正逐渐壮大。
但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年龄不小。陈跃龙介绍说,种粮大户一般在45岁到55岁之间,身体还不错。大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因为只有多年的经济积累,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把土地流转过来。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不太高,愿意应用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借此提高粮食产量。
新型经营主体不是一朝一夕就成长起来的,要“有经验,有资金,有头脑”。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这些都要考虑好,如果自己有加工企业,这就相当于订单生产,定向销售,加工完之后就能卖上好价钱。
除了种田的经验多些外,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陈跃龙说,很多40岁以下的年轻人或求学、或打工,不再从事粮食生产。一个乡镇,一半左右的青壮劳动力或者常年出去打工,或者阶段性外出挣钱,远离农业生产。只有这些年纪稍大,种地时间多在20年以上的老农民愿意继续留在农村。这片土地曾经是他们最大的依靠,现在他们成为这群新农民中的主体。
新农民群体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同呼吸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麦田里的坚守者”有农机大户、村干部、农业技术员,还有新加入的米业老板、种子经销人等。他们或拥有大型拖拉机,可以应用先进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播种;或头脑灵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或在村里工作多年,平日中会帮助村民解决很多问题,有较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事的行业和农业生产相联系,和整个中国农业进步相联系。
黑龙江垦区八五六农场种粮大户徐志通就是当地的科技示范户,去年他家200亩地采用了钵体摆栽技术,亩产达1300斤,而常规方式种的水稻亩产只有1100多斤。“这几年农业技术越来越先进,粮食增产效果也很明显,我这200亩水稻一年能多收获3万斤水稻。”徐志通说。
2012年,八五六农场种粮大户王可荣种了150亩水稻,亩产有1400斤左右。“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种好地,必须有好的工具,大型农业机械必不可少。”他说,前些年种地时用小四轮,秋整地深度也就十几厘米,人工插秧的精准度也不高,属于传统农业。现在小四轮都淘汰了,种粮大户多用起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机。
哈尔滨市金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福全就是本村的村支书。他说,全村有650户,1.5万亩土地,村民已经习惯自己经营土地,对合作社这个新生事物存有疑虑,所以最初动员村民入社时很难。“我是村干部,我担任理事长的合作社,村民能更信赖些。合作社扩大范围时,也是周边村的村干部帮忙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