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巴嫩与以色列的临时边界,有一条被联合国划定的121公里临时停火线——“蓝线”,蜿蜒在地中海东岸的山地间。“蓝线”南北,是素有“死亡禁区”之称的雷场,黎以冲突期间没有爆炸的炮弹遍布此地。在这里战斗着一支中国“拆弹部队”——维和扫雷部队,从2006年起,已经有11批中国维和官兵走进这块特殊的维和战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前夕,《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随我国第十一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扫雷官兵走进“蓝线”,深入雷场,亲身体验了他们那“刀尖上跳舞”的异国扫雷生活。
有时会成为极端分子袭击目标
“起爆!”一声令下,5枚以色列4号防步兵地雷成功销毁。正当来自中国的扫雷官兵为成功销毁地雷而高兴时,对讲机里却传来一个危险信号——一束爆炸火星飞到了未排区。
听到这一消息。连长金良平捏了一把汗:“蓝线”B18雷场草高林密,一旦点燃雷区植被,成千上万的地雷将被引爆,不但所有扫雷队员会有生命危险,造成的火灾更是无法扑救。
“应急小组,迅速处置突发情况,扑灭火星!”金连长当即下令。7名扫雷作业手,迅速开辟灭火通道,3名作业手手持灭火器,闯进未排雷区……
6分钟后,火星终于成功制服,但官兵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雷场,冷不丁让你冒出一身冷汗。”走出雷场,金连长向记者讲述了另一种雷场危险。
7月24日,扫雷连分组在B75雷场作业。2名新作业手准备好作业工具,刚要进入扫雷通道,被带队的组长上士刘体正当即制止。
“通道标记遭到人为破坏,无法保证安全!”说着刘体正端起探雷器细细一探,探雷器嘀嘀作响:前方30公分不到的位置上,有一明显信号源。经过一番探排,一个简易爆炸装置露出地面。
“要不是组长细心,那天我们肯定有人要倒在自己的通道里。”金连长告诉记者,“蓝线”地区民情十分复杂,维和部队有时也会成为极端分子袭击的目标。
中国营扫雷速度是最快的
风险亦是挑战。在联黎部队4支维和扫雷部队中,中国扫雷部队在雷场啃下的“硬骨头”最多。
今年4月,中国第十一批维和部队刚到黎巴嫩南部,官兵们便以“5天通过扫雷资质认证”再次刷新了联黎部队扫雷资质认证最短通过时间。日前,他们又成功拿下了B76雷场——这个多支外军扫雷部队啃不下来的“硬骨头”。
“起初是西班牙的爆破扫雷队,接着是他们的人工扫雷队,两年多时间,只清排了30多米。由于进度太慢,联黎部队司令部只好再换将,把希望寄托给了中国营!”说起B76雷场,副营长张雄向记者介绍了这段一波三折的雷场往事。
“从接手到交接,中国官兵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真不敢想像,他们是如何做到的。”7月19日,在“蓝线”B76雷场的交接仪式上,联黎部队战斗工程处的当地雇员哈桑向中国扫雷兵深深鞠躬敬意。“到任务区的4个月时间里,中国第一批赴黎维和工兵营已完成了5条雷场通道的清排,封围4个雷区,累计面积4077平方米,销毁以色列防步兵地雷100枚……”7月21日,联黎司令部地雷行动协调中心官员道格听取中国营的扫雷工作报告时,颇感惊讶。他评价道:“中国营目前的扫雷速度是联黎部队历年来最快的。”
速度越快,风险越高,是扫雷排爆的一条内在规律。在联黎部队37支维和分队中,中国扫雷官兵在雷场承受的安全压力无疑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