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西方情报机构的日子并不好过。“棱镜门”持续发酵,全球舆论对无处不在的“监视”口诛笔伐。而在媒体的刨根问底之下,一个此前并不为人熟知的神秘组织——“五只眼”——又开始浮出水面。
所谓“五只眼”,是一个遍布全球的情报网络联盟,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加拿大政府通信安全局、澳大利亚国防通讯局和新西兰政府通信安全局组成,主要负责拦截、分析全球通信信号和内容。
根据“棱镜”项目泄密者斯诺登的曝料,“五只眼”国家在“棱镜”项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欧洲地区截获的通话记录、电子邮件等信息,首先由英国情报机构进行筛选,然后将其中部分内容转入无限期保存的系统。而美国等国家,则可以通过“五只眼”的分享模式,获取这些数据并进行情报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五只眼”窃取的情报,不仅涉及欧洲,它们还分工合作,不断搜集亚洲、西太平洋乃至中国的信息。
并不像它的使用者声称的那样高尚
“五只眼”是怎么形成的?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事实上,这一情报联盟的形成和运行可以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延续。1943年,英美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双方同意在二战期间就情报事务展开合作。1946年,战争结束,英美协议到期,但双方又在先前协议的基础上秘密签订了涉及情报搜集的《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协议》,延续了两国在情报上的合作。
这份直接影响了战后直至今天的全球情报体系的协议只有薄薄的10页纸,由英国伦敦通信情报委员会的帕特里克•马尔-约翰逊和美国国家陆海军通信情报委员会的霍伊特•范登堡中将签署,一纸协议把这两个机构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
2010年6月25日,这份协议才公之于众。最初的条款规定,英国和美国分工搜集原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相关情报,并进行共享。1956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情报机构也在协议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2012年,加拿大又加入了这一协议。
据说,当初这份协议的机密程度极高,情报机构“一般人都不告诉”。最初澳大利亚历任总理都不清楚有这样一个协议存在,直到澳情报机构加入联盟17年之后,才向政府首脑汇报。
从地图上看,这五个国家分布在南北半球和两个大洋,只要其技术水平能够达到,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拦截全球通信信号,监控各国信息往来。
“五只眼”刚刚被曝光时,美国及其他联盟成员纷纷为这一情报监视系统辩护,称“五只眼”在国际反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情报共享多次提前粉碎了重大恐怖袭击。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一联盟主要是关注、搜集有安全威胁的可疑人员的通信,不会影响民众正常的通讯活动。
不过,媒体并没有满足于这样一个答案。
英国记者邓肯•坎贝尔和新西兰记者尼克•海格尔在一份联合采写的报道中指出,“五只眼”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一个安全工具,还从事窃密行为,而且涉及西方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商业机密。
两名记者的调查显示,德国爱康那公司研发的无齿轮风力涡轮机技术和比利时一家企业研发的语音识别技术都在还没有公开发布前就被“五只眼”窃取了全部技术细节,并予以利用。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也曝料称,欧洲大型航空器制造商空中客车在1994年时试图向沙特阿拉伯政府售卖空客客机,但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合同即将达成的最后时刻曝出了空客行贿沙特官员的消息,导致空客声望大跌并损失了60亿美元的资金。
一些分析师认为,情报圈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利益集团,拥有监听技术却不受相关法律的限制,正如一个“潘多拉魔盒”,很容易就被利用。在“五只眼”的注视下,全球普通民众的生活隐私必然受到侵犯。这套系统并不像它的使用者声称的那样高尚,而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丑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