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压缩“三公”经费、不得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只增不减……中央一系列约束政府过“紧日子”的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债务凸显等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对“紧日子”仍不适应,“过头税”、“零散税”甚至对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资金“乱伸手”现象开始萌发。专家认为,应加速推进相关配套改革,给地方政府明里暗里敛财套上“紧箍”。
上喊节流,下乱“开源”
“中央要求政府过紧日子并不是一阵风,但大手大脚花钱惯了,想一下子改过来难啊!”多位地方干部对半月谈记者感叹。
近期,财政部开始布置2014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和地方预算编制工作,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继续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以2013年压减支出后的规模为基础,明年继续从严控制支出,从紧编制预算。
据了解,明年压减重点不仅包括广大群众关心的“三公”经费,还包括会议费、培训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支出等,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务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要求。
政府过“紧日子”不仅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结构性减税和行政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也受到财政收入增长持续放缓的客观制约。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钱袋子”缩水,部分地方政府似乎对过“紧日子”难以适从。在部分税收收入降幅较大、财政困难、地方债务凸显的地方,与民争利、与企争利的现象开始显现。
部分地方政府把手伸向了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国家审计署8月9日发布《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用于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支出。一些资金甚至被用于投资理财、发放工资、缴纳罚款等。
征收“过头税”“零散税”的现象也再次抬头。2012年年底,河北多个县出现了补交税和提前收税等征收“过头税”现象,诸多中小企业主被约谈。山东省审计厅一份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末,有11个县的地税部门对40个纳税单位多征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5.7亿多元;5个市县的地税部门对6户企业提前征收税费1.4亿多元。
相比税收,地方政府在非税费用的征收“可操作空间”相对更大,非税的一些行政事业性费用成为部分地方政府“搜刮”的重要途径。海南省多家餐饮企业负责人曾向半月谈记者反映,海南餐饮企业的税费项目有将近30种,部分项目“让人摸不着头脑”,诸多部门均能以下发“红头文件”的形式向餐饮企业征收各种费用。
在餐饮企业的多次反映下,近日海南省政府依法依规集中清理涉及餐饮业的税费项目,其中包括取缔4项违法违规项目、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暂缓和减征价格调节基金。
扭曲政绩观作怪,公共财政理念欠缺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紧日子”下,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将紧出来的钱用之于民,反而出现与企与民争利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扭曲的政绩观作怪,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公共财政理念缺失。
在一些地区,由于税收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的政绩密切相关,不管经济形势如何,税收考核指标一直处于“高增长”态势。
“压力大得睡不着觉!”多位地方税务部门的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表示。某市地税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全国税收增幅目标为9.6%,到了基层就变成20%,完不成则“大会小会批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税收怎么会高速增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高增长指标不科学、不现实,属于“拍脑袋”下指标,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
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过头税”等纷纷抬头的部分原因,是基层税收任务考核过重,税收部门为了完成任务的“无奈之举”。“比如快到年底了,任务才完成一半,我们就得想尽各种办法凑齐。”
除了考核压力和扭曲的政绩观,基层政府和税务部门为了应对逐渐增加的财政支出,也必须维持税收的高位运行。一些民生欠账比较大的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出压力更大。
三亚市财政局负责人介绍,尽管近年发展势头不错,但财政收支间的矛盾依然较大,政府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支出的持续增加以及多年来的民生欠账,最终都要拿财政投入。例如,海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如果财政和税收没有超常规的增幅,就会“一直跟在人家屁股后面”。
随着中央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比重在不断加大,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政策体系逐步建立。然而,在一些地方,这一理念还没有完全入脑入心,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少数地方为了过分追求“稳增长”,将财政专项支出的重头放在了大项目上,造成公共财政吃紧,于是想方设法“开源”。
遏制乱开源,过公开透明的“紧日子”
当前政府过“紧日子”很必要且紧迫。一方面经济增长下行,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向企业减税“让利”仍有待推进;民生方面的支出只能增不能减,保障性住房任务艰巨,城乡居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防止政府与企与民争利需要一系列制度约束。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说,我国民生部分支出占比低于1/3,而且包括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用于自身的支出。必须控制政府收入用于政府自身消费过高的突出现象,全面实现财政预决算公开透明。
王小鲁说,政府“三公消费”及大量资金用于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问题严重,由于缺乏严格透明的制度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每年造成公共资金大量流失、大量腐败和灰色收入等问题。
“当前的财政问题核心不是总量不足,而是结构不合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部分专家还建议应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制定科学的税收增长速度指标和考核机制,改变过分看重GDP和税收等指标的不科学政绩观。
刘尚希认为,财政预决算的公开程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预算决算情况、转移支付情况、本级预算的使用情况都要向社会公众公开。目前财政给予发改委、科技、教育等部门的钱是“切块”,但这些部门具有“二次分配权”,二次分配的情况应该进一步公开。
此外,还应加强立法规范税收征管。健全税法,对税收的名目、标准税率、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都立法监管,限制税收征管的随意性,使“过头税”、“零散税”等现象无处遁形。
管好地方政府的“钱袋子”,还应遏制地方乱开源。王小鲁建议,合理规范政府收入尤其是预算外收入。我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20%,但加上预算外收入约占到GDP的1/3。应大量清理和压缩不规范的政府基金、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和罚款,改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条件成熟时,取消预算外收入制度,全部纳入全口径财政预算管理范围。(记者 王晖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