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2017年半月谈(第4期)(精选)
半月评论:稳中求进开好局
一年之计在于春。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正迎来谋篇布局、抓好落实的年度重要时刻。尤其是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事关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重要安排、重要措施将密集出台,这必然会清晰地勾画出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表、线路图和任务书,更加精准地指导全国各族人民,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各项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形势是最好的教科书,任务是最响的冲锋号。任何工作都需要从形势和任务上找到对应点、找准发力点。今年是极其重要的年份,我们党将召开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进入关键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化之年,我国还将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重要国际会议。可以说,今年大事盛事要事喜事多多,当然,风险点敏感源复杂性也会多多。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处在特殊的年份,越是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形势,越是肩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越需要“稳”字当头,沉着应对,谋定而后动。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足够的清醒认识、足够的能力储备、足够的耐心毅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取得更大的成绩。
处在开局之际,我们对做好全年工作怀有无比坚定的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来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牵引,来源于全面从严治党所带来的崭新的党风政风,来源于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拼搏的坚强意志,来源于两会共商国是所凝聚起的磅礴力量,来源于稳中求进开好局的高度自觉。
稳中求进开好局,形成共识是前提。针对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挑战,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把握什么样的节奏,实现什么样的应对预期,这些都需要各方面形成坚固的共识。这个共识既包含着稳中求进的方向,也包含着攻坚克难的办法,更包含着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这个共识既要体现在“稳”上,即在稳政策、稳方向、稳节奏、稳预期等方面步调一致,也要体现在“进”上,即在抓好落实、提升效益、提高质量、开拓创新等方面实招迭出。
稳中求进开好局,凝神聚力是基础。在复杂条件下,“稳”得住和“进”得了,既需要定力,更需要能力。要实现全年工作的稳中有进,单靠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环节、哪一个层级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千方百计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激发起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激情。人民的智慧既需要伟大目标来凝聚和激发,更需要通过各种制度设计来源源不断地汇聚,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是如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也是如此,各种探索和总结推广更是如此。
稳中求进开好局,沉着应对是关键。开局决定全局,起步决定全年。从今年开年的国内外环境来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可能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牢牢抓住“稳中求进”这个原则,时刻把住“沉着应对”这个关键,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良好效果。
稳中求进开好局,深化改革是重点。深化改革是解决重大问题的金钥匙。今年的工作无论是实现“稳”,还是实现“进”,都必须把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按照中央的统筹部署,这几年推出了不少改革任务,有些改革已见到实效,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些改革已挺进深水区,正面临关键一役;有些改革刚刚破题,还需要持续深化推进。事实上,深化改革既是开局的任务,也是实现良好开局的路径。开局好不好,重点要看改革抓得好不好。开局如此,全年工作也是如此。
稳中求进开好局,良好作风是保障。所有工作都是实干出来的,开局工作也不例外。在稳中求进中为全年工作打好基础、迈好步伐、谋好全局,良好的工作作风是保障、是条件。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的深入人心,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持续带动社会风气好转,“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康营商环境不断形成,民心民意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党心民心得到了极大的凝聚,这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支撑。我们要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用实干的精神、实在的措施、实际的行动来落实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扎稳打,开创新局。
当然,稳中求进开好局,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个好头,做出示范,尤其在实干精神、科学判断、执行政策等方面,领导干部要不断调优精神状态,不断提高预见能力,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全力当好稳中求进开好局的“火车头”“领头羊”!
大国策:给政治局讲课的学者系列专访之五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主题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是两位讲解人之一。元宵节后,面对半月谈“大国策”系列专访记者,沈壮海表示,我们应不断激活沉淀于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培育承于古而又强于今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树立并增进全面的文化自信观
“《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再次激起了老百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沈壮海从近期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开始谈起,集中到他多年求学问道的文化发展与文化软实力上。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应更加多维地认识文化自信,树立并增进全面的文化自信观。”沈壮海谈到,在当前的讨论中,不少人更多地将文化自信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联系起来,从中发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这当然是认识与提振文化自信的重要维度,但必须认识到,增进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非仅仅是要唤起关于文化的历史记忆、重温历史的辉煌,更要催奋起人们的信心与激情,以现实的新创造,开创文化的新辉煌。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沈壮海说,价值观自信的失落,会使一个国家和民族缺乏文化前行的定力、韧力、激情与从容。在如此状态下,文化的安全都将无法保障,更遑论文化的繁荣与强盛。
沈壮海说,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要把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自信摆在战略位置,强劲地确立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观主轴,夯实我们走向文化强国的价值观基础。
文化自信,指向于历史也指向于现实
沈壮海认为,对于曾经绘就人类文明华彩篇章而又致力于创造复兴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我们所应有的文化自信,指向于历史,也指向于现实。
指向于历史,即珍视我们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科学开掘其中穿越时空的精华因素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以助益于当下。指向于现实,即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当今时代的文化新创造,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确信我们的民族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
沈壮海分析说,这两种指向的文化自信,缺一不可。一个对自己数千年历史和文明成就不知珍爱的民族,不可能从容把握今天、开创未来;一个对自己当下的实践及其文明成果犹疑不定的民族,最多也只能在万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徘徊。
如何增进文化自信?沈壮海告诉半月谈记者,既需要戒除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礼敬自豪地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也需要戒除文化的“现实虚无主义”,礼赞并全力推进新的文化创造。而基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在多种指向的文化自信中更具核心意义。唯有这种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才能真正接续文化的历史荣光,推动文化面向未来、向上向前。
近些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已在全社会渐成自觉。如何树牢指向于现实的文化自信,则仍是我们文化自信建设中应当高度关注的大课题。
沈壮海认为,涵养、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中华民族璀璨的古代文明有深入的了解,给优秀传统以充分的尊重,也需要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深入的了解,给以充分的尊重;需要我们熟悉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也需要我们熟悉共产党人的思想经典;需要我们将文化自信的增进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结合起来,在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中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在增强文化自信中有所建树
《先进文化论》《软文化 真实力》《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论著接二连三出版,随着研究日益深透,对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症结所在,沈壮海不断形成独到观点。
沈壮海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可为、人人必为、人人受益,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筑堤者,需要行于众、化于境。
由沈壮海所在的武汉大学牵头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以来,在梳理中华文化生成发展、发掘文化软实力根基、考察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探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深耕细作,正在涵育一批重要成果。
沈壮海告诉半月谈记者,他目前研究的主题集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育等方面,也正在组织力量开展对美、英、法、德、俄、日、韩等国文化领域有关重要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编译和研究,以期为我们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比较清晰的国际参照。
“学者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专访结束时,沈壮海以自己成长的历程和体会谈到,担当社会责任,就是要时刻倾听时代的呼声,关注百姓的疾苦,心系民族的兴衰,与生动的实践气血相通,自觉地践行学术研究引领、支撑、服务社会发展的使命。没有担当意识,学术创新便缺乏激情、缺乏动力。
逼着父母成了“鉴黄师”“鉴暴师”
最近.家住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张女士拿着刚买来的图书,给孩子讲故事时,发现里面有不少血淋淋的情节,让她不寒而栗。“大量死亡、报复的情节,还有各种各样的死法,我看到这些内容都感到恶心,怎么能给孩子看呢?”张女士忧虑地说。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张女士的遭遇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烦恼,幼儿图书市场的黄暴乱象亟待进一步整治。
家长担忧:-些幼儿图书情节之怪诞黄暴让人昨舌
“狼扑进屋里,吞掉了六只小羊。只有一只小羊逃了出去。羊妈妈遇到了逃出的小羊。小羊把一切都告诉了妈妈。羊妈妈带着小羊往家跑。看到狼躺在大树下,睡得正香呢!羊妈妈拿来剪刀,剪开狼的肚皮,小羊们得救了。它们一起把石头塞进狼的肚子里,又用线缝好狼肚皮,躲了起来。狼醒了,到河边去喝水,一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
上面的情节来自一本幼儿故事书。一位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她当初购买这书时只看了书名,觉得孩子爱听动物的故事,没想到里面的内容不但血腥,而且没有任何逻辑性。“这个系列的书美其名日“陕乐宝贝听故事’,而我2岁多的孩子听了之后直喊害怕。”
这样的遭遇并非个案。一些孩子家长向半月谈记者吐槽,不少幼儿图书情节之怪诞暴力让人咋舌,比如穿红舞鞋的女孩,为了脱掉鞋子将自己的脚砍掉;3只小猪最后将大灰狼煮了吃掉;小美人鱼割掉了自己的舌头;著名的白雪公主也在她的人生中经历了很多次死亡……
除了暴力情节,幼儿图书中的黄色内容也让家长担忧。“有一次儿子问我,什么是‘风流’,我大吃一惊,又不知道怎么解释,最后只能含糊其辞。我问儿子,怎么会知道这个词呀,他告诉我是书里说的,幼儿故事书里怎么会用到这个词?”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刘女士向半月谈记者反映说,-些幼儿图书里的图画很不严肃,很多人物衣着暴露。
家住重庆市大渡口区的王女士烦恼地说,为了让孩子免受这类内容的侵染,她和丈夫会严格筛选孩子的读物,不过有时仍防不胜防。她自嘲地说,自己都快成“鉴黄师”和“鉴暴师”了。
市场混乱:盗版赚暴利,劣币逐良币
寒假期间,半月谈记者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一家书店看到,幼儿书籍摆在门口且位置较低,最外面的是一些惊悚和玄幻题材的漫画,许多孩子正蹲在地上看书,也有一些家长在为孩子挑选书籍。
花花绿绿的图书很吸引眼球。随手翻开一本,里面的插画将妈妈刻画为浓妆艳抹、衣着暴露的女性。此外,一些家长吐槽过的图书也能找到。半月谈记者问店员,卖这样的图书会不会对孩子不好?该店员漫不经心地说:“小孩子喜欢看,卖得这么火,能出多大问题?”
除了书店,网上也是此类图书的泛滥之地。家长们意见较大的几本幼儿读物,半月谈记者都能在网上售书平台查到。
重庆出版界一位长期从事幼儿文学编辑的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前出版社的幼儿图书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策划的图书,此类图书往往经过了严格的“三审四校”内部编审程序,内容比较规范;另一种是其他公司提供内容、出版社提供书号出版的图书,这类图书由于把关不严,往往会问题不少。
“由于当下除了极畅销的书籍,出版社出书很难赚钱,所以一些出版社的主业不在出书上,而是售卖书号或者发展其他副业,一些文化公司花钱购买书号后,为了追求利益和快速回报,很难守住底线。”该业内人士说。
专家建议:多管齐下净化幼儿图书市场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蔡斐及一些业内人士建议:
首先,要切实加强出版审查实效,从生产环节管控住图书内容不规范的情况。他们建议,重点治理买卖书号乱象,提高源头管控效果。
其次,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从流通环节管控幼儿图书尤其是盗版图书。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图书流通环节管理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执法部门随机抽查,另一种是根据读者投诉或举报,对特定图书进行调查,但均效果有限。下一步需要文化执法部门多多走进市场,通过加强市场巡查方式加大对盗版等乱象的打击力度。
最后,家长也应为孩子读书把好入门关,不要贪图便宜而忽视质量。
新业态:发力点增长点制高点
适应新常态,积蓄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这是当下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经济发展的深度调整,呼唤人们摒弃顽固的惯性思维,革除既有的路径依赖,在更前赡、更深刻的层面上,为转型的科学推进注入业态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传统的产销模式在转换,业态再造已是发展自觉。当下,民众的消费习惯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定制式升级,倒逼产业模式由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个性化和柔性化演进。这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市场自觉和价值追求,一种新商业文明破土而出。
犀利的技术革命在推进,颠覆性创新成为竞争者制胜关键。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我们迎来了以工业4.0为抓手的智能化新时代,新科学技术对产业的改造和替代,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江苏昆山汉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笔记本电脑外壳点胶制成工序已不再依赖人工,而是由一台机械手操作。“它的高精密生产效率,超过10个人工的作业效率。”企业负责人表示。
僵化的产业边界在突破,融合式发展重塑新常态经济版图。数字经济席卷而来,产业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跨界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的新趋势。如今,我们身处一个流行书写符号“+”的黄金时代,互联网正加速与传统产业的跨界握手,“互联网+创意”“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文化”“互联网+健康”等,促使新兴产业与农业、医疗养生、生态养老、民俗体验等方面的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
既有的经济形态在更新,新经济开启商业新纪元。出门前在网络平台上约车,闲置衣物可以网上交换,甚至网上下单寻找“跑腿儿”……渐趋普及的分享经济正惠及百姓日常。“闲置就是犯罪,拥有但不占有”。分享经济打破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藩篱,模糊了供需双方的原有身份,优化配置了分散的闲置资源,为产业发展赢得新商机,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跃的创新动能在积聚,多维度跨越引领产业攀高走强。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拓展传统产业空间,既需要原发性创造和商业化创新的跟进,也需要敢于否定的魄力和承受变革阵痛的勇气。在中国纺织之乡江苏南通,对传统纺织产业旧、土、LOW的刮骨疗伤挞入肌理,正是这种壮士断腕般的扬弃,促使南通纺织探索创新再出发,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江西南昌,近年何以面目一新惊艳亮相,就是因为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抓住了新材料产业的契机,在LED显示产业发展中开花结果。
颠覆性创新,融合式发展,分享化经济,多维度跨越,既是业态的创新,亦是思维的革命。只有以新业态视角观察和筹谋新常态,才能尽快找准新的发力点,点燃新的增长点,登上新的制高点。
壮大新动能:浙江求解“四则运算”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浙江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兴增长点频现。动力之变、结构之变、方式之变,就像一组由加、减、乘、除组成的经济“四则运算”,让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浙江,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又一次勇立潮头。
加:创业创新蓬勃发展
水马环保是杭州余杭“梦想小镇”中一家新材料水净化科技公司,相比传统的净水企业,他们给公司注入了不一样的互联网基因。“我们不仅想让大家喝上干净的水,同时净水器的取水口还有人体数据采集和收集功能,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用户健康状况,一举多得。”公司CEO李渊敏说。
浙江的创业创新.既带来制造业、服务业企业蓬勃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并逐渐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位于杭州上城区的“基金小镇”仅有3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10月底.小镇资金管理规模突破5800亿元,税收达10.1亿元。投向实体经济项目759个,金额达到1700亿元,已扶持79家公司上市。
“梦想小镇”和“基金小镇”是浙江如火如茶创业创新的缩影。2016年,浙江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9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654家。
减:去产能腾挪新空间
锈迹斑驳的高炉依旧,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机器轰鸣。用完最后一批坯料、结束流水线上最后一道工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承载了许多人青春记忆的杭州半山钢铁基地,一年前正式“熄火”,全线关停。
杭钢董事长陈月亮说,半山钢铁基地实现了安全有序关停、妥善分流安置1-2万名员工.并完成了杭钢股份重大资产重组。
去产能为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空间。2016年10月,杭钢集团成立了浙江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从黑色冶炼转型绿色环保,将努力在“十三五”期间组建100亿元环保产业基金,完成100亿元环保投资,实现100亿元销售收入。
杭钢只是浙江积极推行“去产能”的一个案例。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6年,全省共处置555家“僵尸企业”,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3万家脏乱差小作坊。
乘:信息经济呈裂变效应
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增长势头乏力.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是不少地方面临的困惑。浙江多地提出以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N次方”效益。
在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的人工智能ET闪亮登场。它采用的是大数据AI技术,基于阿里云强大的计算能力,目前已经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
除了类似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块头”企业纷纷以信息经济为突破口,把握发展“风口”外,浙江大量小微企业也迅速进入不同行业细分领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涂图是一家聚焦智能图像及深度学习技术的企业,为当前最火热的视频直播提供图像识别云服务,包括人脸属性识别、刷脸验证、身份识别、直播鉴黄等功能。“公司成立于2014年,仅两年多时间,企业用户数已经突破了8000家,累计覆盖用户数超过10亿人。”公司CEO胡东平说。
除:除掉制约和障碍
2016年以来,浙江各级政府继续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当好“店小二”,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杭州滨江区市场监管局注册大厅,杭州优位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领取了全省第一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从创业者递交材料,到领到‘五证合一’营业执照,只需要两个工作日。”滨江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中心负责人王汀说。
与此同时,近年来浙江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为切人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浙江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836公里,完成河湖库塘清淤1.37亿立方米。同时,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4年累计629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38亿平方米,4年累计9.26亿平方米。
在除掉经济发展的制约和障碍过程中,“浙江办法”层出不穷,其中关键一招就是进退有度,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江西上犹:生态先行点绿成金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江西省上犹县紧紧围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要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道路。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须加强科学谋划,坚持规划引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上犹县提出并深入实施“同城发展,绿色赶超”战略,坚持“全域规划”“多规合一”,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和生态保护空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定不移培植生态工业产业集群,全力叫响特色旅游品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上犹县按照“精品、生态、休闲、宜居”的理念规划城市,提出并实施“一轴三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在景区里建城乡、把城乡建成美丽景区”的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践行全域景区化发展思路,把上犹全境当作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管理和经营。
上犹生态禀赋良好,全县森林覆盖率逾81.4%,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Ⅱ类以上。为守住这片绿水青山,做强生态资源优势,上犹县严守生态红线,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生态系统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生态环境立体保护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犹县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巧打转型升级组合拳,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初步构建了绿色产业体系。上犹始终把培育无污染零排放的玻纤新型复合材料、精密模具及数控机床两大产业集群放在生态工业的首要位置,被评为中国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全省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全省模具产业基地。同时生态旅游迈出坚实步伐,让上犹“四季有景、四季有游、四季有客”。值得一提的是,上犹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新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紧紧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积极打造田园景点、农旅乡村。
创意打破沉寂,传统文化“霸屏”
2017年伊始的电视荧屏,少了几分娱乐的喧嚣,多了几分文化的沉静: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一股古典诗词阅读品评热潮;网络综艺《见字如面》则靠一封封书信把观众带回从前“慢”的年代。
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利用观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一系列电视文化节目正是秉承这样的宗旨,让诗词歌赋走出“象牙塔”,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
创意打破文化的寂寞
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诗,再到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2017年春节,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横空出世被评价为“用沉静、纯美、内省洗刷浮夸、造作、喧嚣”。
出乎意料的是,观众以最大的敬意和欢呼迎接这类久违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收官日收视率排名同时段第一。
制作人关正文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并不意外,几年前他和团队在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时就坚信,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人们都愿意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2016年底,关正文任总导演的《见字如面》正式上线。一人一桌一话筒,朗读者手捧情书、家信、檄文甚至绝命书,娓娓道来,引领观众与信件彼端的人“见字如面”。这档被网友称作“清简到不能再清简”的节目,在腾讯视频首播破1670万次,累积播放量l亿,并在豆瓣拿下9.0的高分。
“不那么正襟危坐,面目严肃。放下‘身段’就会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妖娆多姿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亲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认为,假如传统文化一味以“老学究”的面目出现,就会变成一件文物。
从“大卖场”到“专营店”
“在娱乐类节目进入同质化竞争的窄巷之时,文化类节目成功避开了市场红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杨洪涛认为,这类节目正在试图通过对情感。学习与精神的关注,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股股“清流”。
“文化类节目的走红,既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所致,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师朱传欣认为,在新一轮的电视综艺鏖战中,各类型的真人秀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文化类节目的再度崛起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内容的需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
“中国人的文化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蒙曼评价说,这两档文化节目的走红,暗合了社会中埋藏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
朱传欣还发现,与以往文化类节目一锅烩的“大卖场”模式不同,《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大都围绕特定题材,深耕垂直领域,以“专营店”的模式集中对某一话题、某一职业或某一群体进行主题设计。不少专家评价,《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电视能否扛起文化传承大旗
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虽不能等同于传统文化的春天,但给传统文化的复苏提供了一个契机。
电视是大众文化,如何将当下荧屏上最流行的娱乐元素植入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形象、赢得观众喜爱的关键所在。“要避免单方面说教式的文化灌输。”杨洪涛认为,央视“大会”系列节目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与选手一起参与其中。“节目样态的创新是未来文化类节目的一大方向,值得继续探索。”
比如,各地电视台在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节目原创工作时,应结合频道定位以及自身现实优势,在量力而行的同时突出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慧瑜说,原创节目不一定要受限于大会或大赛的形式,围绕互动性可以进行发散性创意。“节目内容方面,除了文字,中国传统文化中可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美食文化、围棋竞技、旗袍艺术等。”
不少业内人士期待,借着这股传统文化热,更多高水准的文化产品涌现,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回归大众视野,用最流行的方式去介绍古老中国的文化之美,重拾更多人心底的文化自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