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6—60题。
通常,濒海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的海军,都是以历史愈久而倍感骄傲,纵是自己的海军曾经遭遇过大的失败,也通常会从失败的黑暗中寻找、提炼可贵的光芒,抑或是歌颂悲壮的牺牲,以期永志不忘。然而中国的北洋水师,却处于被国人习惯性的羞辱之中。
海军是西方大工业背景下诞生的彻头彻尾的洋事务,建设海军也由此成为清末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一个难得的突破口。但在当时占主流的中国知识阶层看来,北洋水师的大部分军人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和国学功底都不具备,却获得了普天下多少寒窗苦读的士子孜孜以求而不得的前途,其收入也比同级陆军军官司要高得多。
甲午战争时,一些人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催促北洋水师作战,却对当时的战争走向全无了解。北洋水师固守军港,被视为畏葸避战;北洋水师出发巡海,则被骂为畏敌远遁,总之进退皆不是。
_________,如此不仅可以一释之前对北洋水师所积郁的怒火,也可以证明建设海军及其相关的洋务活动都是错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更像是一场内战。
战败后,保守势力对那支海军取得了报复式的反攻胜利,大师未经证实或是出于不了解海军而出现的关于北洋水师的负面信息层出不穷。民国时期对北洋水师的抹黑在20世界30年代达到顶峰,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外部压力,国内社会批评军队腐化、政治腐化时,习惯性地将北洋水师拖出来作标本。而新时代对北洋水师的抹黑,很多时候其用意和百年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于借古喻今,在寻找负面典型时,可以将做生意的歪曲故事嫁接在北洋水师身上。
当把甲午战争这场举国大失败的责任推给北洋水师时,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已经逃脱事外,甚至洋洋得意地扮演起对这支军队进行道德裁判的角色。
实际上,在封闭黑暗的清末,北洋水师是照亮通向近代化之路的一缕微弱火光,虽最终不幸熄灭,但其所指引的方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120年后的今天,这个方向应该看得更为清楚。
56.下列哪项最接近当时的保守势力对甲午海战失利的态度?
A. 幸灾乐祸
B. 义愤填膺
C. 虽败犹荣
D. 痛定思痛
答案:A
解析:根据原文,“战败后,保守势力对那支海军取得了报复式的反攻胜利,大师未经证实或是出于不了解海军而出现的关于北洋水师的负面信息层出不穷”,说明态度是幸灾乐祸。
57.下列哪项最接近文中所述北洋水师当时面临的处境?( )
A.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B.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C. 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D.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答案:C
解析:根据原文,“北洋水师固守军港,被视为畏葸避战;北洋水师出发巡海,则被骂为畏敌远遁,总之进退皆不是”,所以C选项“进退路穷,腹背受敌”正好可以跟北洋水师的“进退皆不是”对应上。
58.填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是( )
A. 其实,时人普遍对于北洋水师是漠不关心的,认为战败战胜都无所谓
B. 当时人们的心情很复杂,即怕北洋水师战败,又怕赢了之后自己的见解被嘲笑
C. 当时人们虽然不满于北洋水师西化的做派,但还是希望他们能打一场扬眉吐气之仗
D.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实则很多人内心里其实更希望北洋水师上阵的结果是战败出洋相
答案:D
解析:根据原文,“如此不仅可以一释之前对北洋水师所积郁的怒火,也可以证明建设海军及其相关的洋务活动都是错的”,说明舆论对于战争的结果是持否定的倾向,即希望战败,因此选D。
59.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A. 空谈误国的文士
B. 被抹黑的北洋水师
C. 近代中国的明灯
D. 甲午海战的反思
答案:B
解析:文段谈论的主体词是“北洋水师”,在每一段均高频出现,根据主体排除法,对应B项。
60.纵观全文,最后一段划线部分“这个方向”指的是( )
A. 建设现代化的海军
B. 形成知识型的社会
C. 借鉴西方先进经验
D. 打破闭关锁国思维
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引出话题“海军”,指出人民对海军的态度,最后一段提到“北洋水师是照亮通向近代化之路的一缕微弱火光,虽最终不兴熄灭,但其指引的方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尾句强调“这个方向”对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可知文段强调的“海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选A。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61——65题
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
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________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________。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关注"566公务员"官方微信,获取真题及答案、最新资讯等信息!
相关推荐:
2016北京公务员真题及答案汇总 ※ 题库估分 ※ 关注微信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