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仍是交友主渠道 沟通能力差成男女通病
到了适婚年龄,身边还没有“伴儿”的女性,被长辈安排参加各类相亲在所难免。本报的网络调查也证实了这点,相比于男性,女性更乐于“相亲”,48.57%受访女性就有过相亲经历,29.01%的女性认为依靠亲友介绍交友最靠谱。而在本报记者的直面访谈中,发现通过介绍认识从而走向婚姻的女性占到了受访比例的8成。而在这条“大众化”的择偶道路上,沟通障碍似乎成为80后独生子女的一种通病,分别进入男、女受访者的单身三大主因行列。从大学实习开始算起,唐惠在张江高科里已经待了8年了。29岁对于一个软件工程师来说,这是一个“黄金年龄”,不过对于一个出了校门就一次恋爱都没谈过的大姑娘来说,这又是一个让人着急的年纪。“我当然想谈恋爱,但不知道从何开始。”自称“沟通无力”小唐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相亲”的打击之后,自信心大受打击,而其原因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前无话可说太尴尬了,我完全找不到互相沟通的突破口。”
小唐是南汇人,用她父母的话说,女孩子到了25岁,就该嫁人了,她显然超过这条标准线有点远了。“我不擅于挖掘话题和引导谈话方向,一问一答是我最为经典的交流模式,好像编程当中的‘命令’与‘反馈’一样。”正如她自己所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小唐做事干练、准确而有条不紊,不过“动嘴”似乎比“动手”要更难,除了和业务有关的工作讨论以及汇报之外,她甚至很少和同事们“闲扯八卦”,“不是不喜欢,只不过大家都不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开头了。”和熟人之间尚且如此,碰上陌生人小唐更是抹不开面子了。
“从小到大,父母的管教一直都很严格,读书时明令禁止谈恋爱,所以我和班上的男生也很少交流,到了大学人要求我以学业为重,谁知到了工作岗位,他们一下子急了起来,而此时的我,却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样和男孩子沟通了。”小唐苦笑着分析起了自己不会沟通的真正原因。而在相亲中,她也发现,不善言辞的她所遇到的对象不是老说错话就是沉默寡言。
小唐的第一个“相亲”对象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收入稳定长相端正,第一印象完全OK,只是整个见面过程中几乎都是男方在侃侃而谈。表面看似不错的氛围内里却是尴尬不断。“我告诉对方,目前正在做一个怎么样的软件,谁知到对方居然冷冷地回了我一句,这样的软件就算开发出来了也没有市场的。”我听完之后,整个人愣住了,对方却全然不知自己说话有些过分,还在继续夸夸而谈。事后,介绍人告诉小唐,对方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对她没有恶意。但小唐接受不了,相亲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的见面经历更加“不堪回首”,这次朋友直接给她介绍了一个同行,也“继承”了IT人士不善言辞的传统,“见面也就一杯咖啡的工夫,除了知道对方姓名、工作单位和年龄之外,连电话号码都没有留就结束了。”对此,沪上知名白领交友组织“灭剩团”团长刘云烨建议青年不要仅靠一次沟通就下决定,可以多接触了解几次,“给对方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86%的女性宁做“剩女”也不愿“凑合”
年龄越大是不是在恋爱问题上越不讲究?至少从问卷分析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在择偶标准上相当一部分女青年有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只有1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降低标准”。34岁的媒体人Emma就是一个典型的宁缺毋滥的代表。
不是什么外貌协会,也并非要大富大贵的生活,较之那些非要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的姑娘,Emma对于另一半的物质、收入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也没有啥硬性指标,但却格外讲究与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的感觉。一句缘分未到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人,也成了她解释自己单身的万精油。
眼看着年纪越来越大,她家的亲戚可谓全体总动员起来,给她安排了一场接一场的相亲活动。“家里催得紧,三姑六婆都在帮忙找,根据以往经验,我发现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才是王道。”她说,这点要求看似简单,但却很难,而难就难在她的心里并不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我只知道我不要什么样的人。“有些人一见面就觉得不合适,感觉不对,就不想再接触下去。”
她说,可能现在是女的比男的表现得大方的缘故,互相交流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没有开窍似的,交流起来感觉就是不对。“比如以前我去无偿献血,当天有一个相亲对象在知道我去献血之后,还以自己早下班为由,要求跟我见面。照理说,应该是关心对方休息得好不好,而不是出来约会吧。还有一次,被约在火车站见面,这种嘈杂的环境真心不适合相亲啊,最后还约在一个快餐店,连两个人坐的位子都没有,我觉得情商有点低呢!”
“我要的不是一个白马王子,只希望能找到一个与我思想契合,能懂我的人。没有这样的人出现,我宁愿一直等下去。”Emma深信,只要等待,终有一天会有懂她的人走进她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