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家-57.在地震面前,科学还是大有作为的。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人们发现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前者传播速度更快,但破坏力较小,而后者则相反,因此,人们通过地震监测台网,监测到传播速度更快的地震波纵波,向监测中心发出信号,监测中心即可通过客户端用无线电波向公从和重点设施发现警报。也就是说,地震警报是无线电波和地震横波的一场“赛跑”,在地震横波尚未到达时,给人们以警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地震波横波的监测难度高于纵波
B. 地震警报系统的精度和速度亟待提高
C. 无线电波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震前预测的前提条件
D. 科学利用两种地震波的时间差可以发现有效的地震警报
【答案】D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题型】
【考点】意图判断
【难度系数】中等
【作者】李树鹏
【解析】结论词“因此”引导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为重点句。第四句的引导词为“也就是说”,所以三四句为并列关系。两句话都是在强调解释:人们先利用监测台探听到地震的纵波,然后争取在地震横波之前,通过无线电波向公众预警。因此,
本题答案为D选项。
【纠错】文段重点句的意思是通过“监测台”探听纵波,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信息,所以C选项仅仅提到“无线电波”是不准确的。
【信息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勿要寄望预报 专心科学警报 强震后如何亡羊补牢》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27/c_124638053.htm
--------------------------------------------------------------------------------------------------
2014-国家-58. 传统的纯文学杂志正在悄然地进行一场“时尚革命”,最近一段时间,陆续有著名纯文学杂志宣布“触网”,这些杂志都有几十年历史,从来都是“几十页纸走天下”,所以此番赶时髦引发了众多围观,不过本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文学期刊大多面临传统读者减少、年轻读者难寻的窘境。因此“触网”对它们而言固然是时尚,也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自我救财赎。
这段文字没有论及的是( )。
A. 传统文学期刊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一代读者的问题
B. 纯文学杂志走向数字化是摆脱目前困境的唯一救赎
C.传统文学期刊“触网”是顺应时代潮流,大势所趋
D. 过去的几十年,纯文学杂志保持着纸质媒价的传统
【答案】C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题型】
【考点】细节理解
【难度系数】中等
【作者】孟葵
【解析】由文段“不过本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文学期刊大多面临传统读者减少,年轻读者难寻的窘境”,可知A项说法正确。文段最后一句话“因此触网对他们而言固然是时尚,也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自我救赎”,可知B项说法正确。由文段“这些杂志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从来都是几十页纸走天下”,可知D项正确。C项说法绝对,且数字化是纯文学杂志摆脱困境的唯一救赎文段中也没有提到,故答案为C。
【信息源】泉州网《老牌文学杂志也“触网” 赶时髦引发众多围观》
原文链接: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2-12/17/content_4250483.htm
--------------------------------------------------------------------------------------------------
2014-国家-59. 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A. 耳朵 阅读 回忆
B. 耳朵 阅读 灵感
C. 阅读 故事 灵感
D. 阅读 故事 回忆
【答案】B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题型】
【考点】主旨概括
【难度系数】中等
【作者】宋丽超
【解析】文段中农民作家指出了自己知识来源。作者先介绍了来源之一前期村子里仅有的几本书,即四个选项中均有出现的“阅读”;后面侧重说明了脱离了书本的知识,即原文“用耳朵听来的”,此处出现关键词之一“耳朵”。紧接着,作者说“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汲取了最初的灵感一样”,后面便具体介绍了耳朵听来的“灵感”。据此,锁定第三个关键词“灵感”。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纠错】A项和D项的“回忆”,文段没有提及,为干扰选项。C选项的“故事”,属于“灵感”的具体表现,予以排除。
【信息源】人民网《用耳朵阅读》,
原文链接: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6/187652/11413181.html
--------------------------------------------------------------------------------------------------
2014-国家-60. 目前我国并不缺乏好的设计,人才也不少,但如何与生活在、市场结合,让设计灰飞烟灭产业,其间还有不少障碍。一是艺术家与生产厂家缺少交流的渠道。二是设计师闭门造车的不少。三是厂家对设计缺乏人、兴趣。许多专家认为,对设计的现代认知应该推广到所有企业,让企业舍得投资。只有明白了设计是未来竞争的主要资本,是国际社会衡量产品的主要标准,是消费者购买天平中的主要砝码,企业才能拥有重视设计的战略眼光。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
A. 设计者与企业沟通不畅制约着设计的市场化进程
B. 国内企业对设计水平的评价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
C. 企业不愿在设计环节投资造成大批设计人才流失
D. 企业对设计的漠视阻碍了我国设计的产业化发展
【答案】D
【所属考试模块】言语理解与表达
【题型】
【考点】意图判断
【难度系数】中等
【作者】岳蕾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如何让设计成为产业的问题。从“对设计的现代认知应该推广到所有企业,让企业舍得投资”以及“只有明白了设计是……企业才能拥有重视设计的战略眼光”,可以推断:目前我国企业不重视设计,这阻碍了我国设计的产业化发展。因此选D。A项“设计者与企业沟通不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且“设计的市场化进程”也与文段的“让设计成为产业”的表述不符。B项“对设计水平的评价”文段中没有体现。C项,文段只是说,专家认为要“让企业舍得投资”,并没有提到企业不愿投资导致“大批设计人才流失”的问题。
【纠错】A项比较有迷惑性,但是除了表述片面、“设计的市场化进程”表述与原文不符之外这两个问题之外,A项还偏离了文段的主体:A项的主体是“设计者与企业”,而文段的主体是“企业”。由此可以排除A项。
【信息源】《文化脉动:设计是文化,更是生产力》
原文链接: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2-09/29/content_723849.ht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