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
在19日上午的发布会上,记者提问时提到,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高压态势之下,有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员“辞职下海潮”的现象。中组部副部长齐玉回答提问时介绍,从统计来看,近年来公务员队伍总体稳定,平均每年辞职人数只占公务员总数的0.1%,或者稍微多一点。我们一共是700多万公务员,每年辞职大概就是1万左右。因此,不存在“辞职下海潮”的情况,“潮”也没形成。(10月20日《新京报》)
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其总是与公权力息息相关,其“进入”与“离去”,始终牵挂着媒体敏感的心,也容易引发围观。每当国考省考出现,媒体便渲染“报考热”;每当个别公务员辞职,媒体又大笔一挥,称之为“辞职潮”。其实,世上本没有什么热,也没有什么潮,吹得太厉害,便凭空热起来、潮起来了。
公务员辞职,放在任何时期,都一直存在。放在任何职业,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更多的是个人的职业选择,无可厚非。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公务员流动,正是公务员向正常职业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固然,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高压态势之下,个别地方存在官员扎堆离职的情况,但要说“潮”,远远还不够。
公务员“辞职潮”,无疑言过其实。一方面,新闻说的是个别地方、个别官员。两个“个别”,证实这仅是个案。不能将个性偷换成普遍性,从而试图得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离职的多为“官员”,更强化了这种个性特征:一些官员担任过多年领导,具备了创业就业的先天优势,比如资金积累、工作经验、更懂经济等,辞职下海既能获取更高薪酬,也能尽快进入状态。另一方面,每年公务员辞职大约1万人,看似众多,但放在整个群体里来看,也就千分之一。与世界上大多职业相比,这样的离职率都比较低。媒体以此为凭,便妄言“辞职潮”,不过是以偏概全罢了。
媒体如此以偏概全,他们不知道吗?当然是知道的。比如,有的新闻标题称:“辞职潮”或出现。为什么要用“或”呢?媒体明显留了一手。以一种含糊其辞的语态,反而能让人深信不疑。当舆论大肆传播之时,媒体似乎也很无辜:我都说了只是一种“或然”情况,你们为何还那样坚信?
公务员辞职引发社会关注,一方面反映当前公务员职业还未回归正常状态,社会上依然对其保持有别于一般职业的特殊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因为此前公务员去职缺乏较为权威和透明的统计,以及缺乏对去职后是否对期权寻租进行兑现等方面的监管。但在从严治吏的时代背景下,公务员辞职也被戴上了“紧箍”,《关于规范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对公务员“二次就业”进行了制度规范,将助推公务员合理流动的公开透明。
应该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公务员出于自身职业选择,无论是在体制内服务群众,还是到市场上大展身手,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我们不必妄加揣度,也不可另眼相看。一味“蹭”公务员的热度和流量,虽能引发舆论围观,但这样与事实不符的渲染报道,不仅仅会导致媒体丧失公信力,也不利于让公务员群体回归职业属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