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进农民持续増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农业仍处于艰难的 爬坡阶段,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 更有力的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 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当前开展“三农”工作的主题,为 此要: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推进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建设。
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我国在建设和加速工业化进程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农养工”政策,通过工农业价格“剪 刀差”、税收、金融等渠道从农业过度抽取剩余,造成农业技术及装备水平低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严 重缺乏,在农业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及不断提高的人均对农产品的 需求,农业不得不采取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过度垦植、毁林开荒、大量抽取地下水,大量使用农药 化肥,造成地力衰竭、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结构破坏等生态问题,大大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 展能力。
生态环境恶化,使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出现中等以上灾害的频率为 12. 5%,60年代为42. 9%,70年代为60%,80年代为70%,90年代为100%。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 面积的比例由50年代的16. 7%上升到90年代的32%。平均每年有0. 4亿公顷作物和2亿多人口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 000亿~2 000亿元以上,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受灾农民的生活相 当困难。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耕地 质量和生态建设。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这种城乡分割的 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间的多种资源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流动,妨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极不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在教育、医疗、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养老、福利等各个方面,对城乡居民的政策存在很 大的不同,例如教育,同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城市中小学教育设施是由政府拨款建设,而农村中 小学教育设施则要乡村筹资来建设,导致城乡差距事实上不断扩大。目前这一状况尽管出现了调整 和改进,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 教育。中央已经决定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 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实施国家西部地区 “两基攻坚”工程(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髙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 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 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 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 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 服务。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 的精神文化需求。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 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与农 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首先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了新的 阶段,改革重点将转向乡镇机构,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 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 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 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不断增加财政对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金 融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 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支农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 融的主力军作用。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首先,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 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其次,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 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再次,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农村 集体组织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在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 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 念,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新农村,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有利于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料,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发 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加快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有利于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对农 村劳动力的吸纳和对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 条件。因此,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 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