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2000—2005年间,中央财政共投入92. 7亿元,各地方配套和自筹88. 5亿元,对全国306个大型 灌区、99个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了 1 100多个县级节水增效示范区。
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 178亿元,是 “九五”期间的3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3万公里,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9. 8%和 94. 5%;乡镇客车通车率达98%,建制村通车率达81%。自2005年底,全国有97. 1%的行政村已经 开通了电话。
(五)农村各项改革稳定推进
自2000年起,我国农村重点深化了五项改革。一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中央确定将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并出台了征地被偿标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 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从2004年起,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 经营。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收 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免了农业税,取消了牧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 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四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 的金融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已扩大到了 29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支农投放继续快速增 加。五是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和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 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中央财政支出42. 7亿元,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投入。.
(六)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
我国农村农副产品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全国各地都建设和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影响 和辐射能力较强的大市场。
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合作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导致的 需求上升和供给能力加强,农产品贸易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达到558. 2亿 美元。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
(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5年底,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 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超级稻、矮败小麦和禽流感 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农业先进适 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农业标准化进程加 快,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八)乡镇企业总体实力增强
乡镇企业总体规模实力增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2005年,全国乡镇企 业拥有资产总额124 516亿元,其中工业企业资产总额94 421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加快,支撑作 用明显。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 9万家,实现增加值21 979亿元,完成营业收入 90 527亿元,实现利润4 752亿元。
(九)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中央财政“三农”投入明显增加,由于财政支农政策的重大创新,实施的“三减免、三补贴”政 策,农民从“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中直接受益来自各级财政的资金1 000多亿元。农业税减免惠及了 9亿农民,粮食直补使6亿多农民受益,良种补贴覆盖近40 000千公顷,农机补贴试点在中央直属垦 区和全国566个县实施。
二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明显增强。近27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很快,1978年 中国财政收入只有1 132. 26亿元,1990年达到2 937. 1亿元。尤其是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 长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髙,全国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 300亿元,比 上年增加7 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增加4 442亿元。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 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
二、国际环境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意味着在“十一五”时期中国开始经济和市场的全面开 放。这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既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极大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机遇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是全球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合的 过程,可以按商品出口依存度来计算。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参与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农产 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从2001年的277. 8亿美元攀升至2005年的558. 2亿美元,5年间年均增幅达 19.1%,我国正在成为一个对世界市场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贸易大国,我国农业正在分享经济全球 化的巨大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中国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中国的发展环境,大大化解了中国的资源矛盾。我国 农业短期的f过于求和长期的供给缺口压力,是中国农业增长面临的一个两难矛盾。这种矛盾的实 质,是中国农业增长中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与资源利用过度并存的问题。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中 国大量的山坡地、边远劣地和严重缺水耕地被投入开发和使用,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导致昂贵的经济成本和代价,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成本,也造成了资 源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单纯依靠国内生产结构的调整解决农业供求不平衡,资源的空间非常有限。根据我国农产 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充分利用农产品国际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 置,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生产,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各国不同的资源特点和利用状 况,决定了各国农业都存在着不同的相对比效优势。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国际挑战
第一,农产品进口压力与日倶增。从2005年开始,我国农业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过 渡期的结束,意味着我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第二,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开放经济下,国际市场的波动会直接传导到国内,潜在地造成国内 经济不稳定。从总体上看,世界粮食市场经常呈现不稳定特征,粮食贸易量的变动幅度相当大,自从 2005年7月起,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调整,人民币进入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升值通道。人民币 升值一方面会加速国外“廉价”的农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也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 格,削弱了产品在价格上的出口竞争力。
第三,国际贸易摩擦和反倾销“技术壁垒”的制约。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2005年 我国GDP为22 600多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4 000多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64%,这在全球所有的 经济大国中都是罕见的,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受到各种形式的贸易制约,包括农产 品贸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