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态度十分鲜明和坚定,出台了很多重要支 持政策,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脆弱,非短期内可以解决,在一个长时期内 还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 和问题依然是:农村低收人人口数量巨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 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生产的低效率短期内难以改变
1978年起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年,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但 户均耕地面积仅6~7亩的小生产,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 的农村各类非盈利合作组织还远远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制约着农业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农业的低效率将是一个长期特征。
(二)农业税的减免难以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减税的作用逐步递减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给予农业补贴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非常小。 例如,粮食直补目前以中央财政为主,对承担粮食生产任务的农民每亩仅仅补贴十几元,种粮农民依 然属于低收入人群,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户和纯农户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三)城镇吸纳非农就业能力有限
2006年,我国有农业劳动力3. 6亿人,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普遍很低。农业剩余劳动 力供给短缺拐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自动出现。尽管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现象, 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
从1985年以来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呈波 动式增大的趋势。一般认为,一个国家非农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的标准收入比值大于1. 7就有引 发社会动荡的危险,2006年,我国这一比值为3. 28。在单纯收人之外,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享有更多 的公共医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因此,实际的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比统计的更为严重。按照2004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我国基尼系数为0. 45~0. 53,超过收 入不平等警戒线,接近两级分化警戒线,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国家之一。
(五)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虽然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良好开端,但起点还非常低,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民没有任何医疗或 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严重。2006年,在城市可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占老年 人口比重为78.0%,而农村只有4.8%。2006年,我国居住在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08亿, 占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 1. 49亿的73. 7%,占农村7. 37亿人口的15%。我国农村老年化发展迅 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到东部沿海或城市打工,老年人口则留在农村,成为农村的看守者。我 国的农村老年人口贫困发生率高。2006年全国贫困老年人1010万,其中农村860万,我国农村老年 人口的贫困发生率达到8. 4%,40%的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低于当地生活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中有 27%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750元的低水平,有2160万农村老年人收入低于农村困难救助的 水平。
2007年10月我们对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王家圩村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调查。王家圩 村户籍人口 1860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471人,占总人数的25. 3%,而2006年末上海全市户籍人 口中60周岁以上老人仅占20.2%,奉贤区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人占18.8%的水平。目前全村 半年以上的非农就业人口 729人,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这部分人口虽然户籍仍在乡村,但实际工作 生活场所基本都在城镇地区,全村没有一所幼儿园或中小学,因此幼儿园和学龄儿童也都居住、生活 在城镇地区,扣除这些人口,王家圩村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实际比重至少占到50%以上。
2006年,我国共有1905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试点,但养老金偏低。超过农民承 受极限的潜存的社会危机值得警惕。
三、解决我国农村和农业间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实现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亿万农民的可持续增收,这是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 地努力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事关我国现代化的根本,离开了农村、农业 和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必须 依靠政府扶持,政府扶持需要有制度作保障,制度内含经济和技术两大方面,经济制度和政策往往起 关键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作为首要任务。”这是今后长期指导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在建立和完善农
业和农村经济制度方面,以下几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引进先进、成熟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的基本目标,农业的发展需要进 一步依靠技术进步。需要进一步通过政府引导,促进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包括引进技术本身、引进农 业生产组织方式,以及向农民投资——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要改变传统农业高度 依赖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能、小规模经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发展现状。20世纪60年代中 期,在联合国国际开发署的帮助下,印度开始了“绿色革命”运动,印度农村以科技为导向,通过推广高 产优良品种,扩大灌溉面积,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科教和推广网络等一系列措施,对提高作物单 产,尤其是提髙粮食自给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起到显著作用。绿色革命以后,印度历届政府实施了对 农业的经济倾斜政策,共同促进农业的快速进步,从而实现了“印度农业的奇迹”。印度经验值得我们 借鉴。
(二)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县域中小工商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 民就业。”要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示范,把发展农村中小工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的财 产性收入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要找准城镇化道路的重点
要把城镇化道路的重点放在促进以县城为中心的中小城市的发展上,积极创造更多的农民非农 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有2800多个县,36000个乡镇,通过发展中小城1市解决非农就 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四)地方政府要积极组织实施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规划
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应当是农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却 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工业化初期,尤其是在二战后的几十年,许多发展中国家过度强调农业对国家 工业化的贡献,以政府干预的方法剥夺农业,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为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村社会改造提 供的支援十分有限,导致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繁荣和现代化的城市与落后的乡 村并存。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完成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各级政府必须高度 关注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