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城镇化和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 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 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农村城市化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 需求,有效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
第二,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 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第三,农村城镇化推动乡村农业和工业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前后发展的空间,为孕育和培植大 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
第四,农村城市化对农村和城市来讲是一个“双赢”格局。一方面,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提 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消费、就业都将得到一定改善。
第五,农村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也实现地域转移,转变了 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五、城镇化和乡村建设互动的纽带
(一)制度纽带:统筹城乡政策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及教育改革等各项制度改革 实际上是在“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针下的统筹城乡政策,改革的目标是要将城乡置于同一制度框架 下,让城市和农村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
(二)空间纽带:大城市郊区、小城镇
它们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乡文化交融过渡地带,是城乡产业的对接地区,是城乡各 类要素市场联系较为紧密的地方。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城市公共服务的扩散等首 先发生在城市郊区及小城镇。城乡互动在这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产业纽带: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
它以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销往城市或者成为城市制造业的初级加工品,以产业链的方式 将工业和农业连接起来,在这个连接渠道内,城市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很容易向农村渗透,城乡 间资本的流动也更为畅通。
(四)文化纽带:农民工
我国目前近1亿两栖栖身的农民工奔走于城市与乡村建设之间,他们大多是在家无地可种或不 够种,在城市从事脏、苦、累和危险的工作,却不能享受正常的医疗、教育和保险服务,处于两难困境中 的他们极易成为不稳定因素,迫使国家做出积极的应对,解决办法有两个方向:一是降低融入城市的 门槛,扩大城市的容纳力,让部分人长期稳定地留在城市;二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吸引他们回 乡创业,建设乡村建设。在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之前这批流动的农民工将会长期存在。事实上,农民 工的频繁流动无形中架起了城乡间观念、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碰撞和交融的桥梁,他们既是城市文 明在农村的传播者,又是城市了解和接纳农村文化的现实素材。
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建设
一、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 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 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 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 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 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 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 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 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 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 保护。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 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 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 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 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 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