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 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要重点解决我国农村突出的环境间题
(一)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
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 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 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 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 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 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订饮用水水源 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 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订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 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二)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 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 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 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 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一沼一果”、 “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 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 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严 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 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 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 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 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 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 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 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 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 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六)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 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 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 品质量安全。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 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 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 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 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 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