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把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又要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处理好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
(四)处理好消费结构与消费质量、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降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国有部门的消费水平,严格控制国有部门的职务消费。
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有:
(一)依靠体制和机制的有效保障以及实施手段的多样化。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要求的投资体制,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消费政策体系。加速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二)扭转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的局面。
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和贫富差别过分扩大的问题。适时推进与消费相关的税制建设,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大力发展。加速构建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调整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三)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坚持扩大内需,近期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全面发挥财政政策效应。一是要调整财政投资政策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放大财政政策的即期扩张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为中长期需求奠定基础。通过财政贴息、适当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途径,间接鼓励、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关系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需要,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同时,发行专项建设公债,一方面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另一方面可起到更大更好的政策扩张效应。二是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的力度。通过对国有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变现”出一块资金来支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三是积极推进费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策间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消费能力。
(四)增加社会投资。
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家投资的局面。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取消过去制定的不合时宜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政策,整顿规范税费征收的行为和秩序,通过产业政策和相应的财政政策引导民间投资的投资方向,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进步。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民营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增强政策透明度。建立健全法规,保护民营企业制度。二是要按照加入WTO的要求,重新修订个别产业的准入规则,并对已经和下一步准备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或提前进入。三是扩大涉外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建立和完善涉外企业融资担保办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四是加快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改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对确有必要审批的应简化手续。
(五)加强宣传,改变居民消费观念。
为了逐渐在我国城乡居民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使人们逐渐过渡到敢于消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更新居民消费观念。第一,要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为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通过消费时间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第三,要通过理论探讨和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消费观念的更新和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排除人们由于认识偏差给人们消费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束缚,消除保守的消费观念,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在收入范围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该购买的就购买,该更新的就更新。
(六)加快发展供给,健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理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它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产品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以前被经济学诊断否定的“供给自创需求”定律又回来了。因此,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在通过扩张型需求管理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今后还要通过供给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主要是提升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供给,并形成新的收入。
(七)抓住有利机会,积极吸引外资。
在扩大内需问题上,我们还应该通过发送投资环境等多项措施,鼓励“引资”。在世界经济形势减缓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样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使投资者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利用世界经济减缓和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机,积极改善环境卫生,制定多种吸引外资政策,使那些原来存在疑虑的国际跨国公司也能来中国投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