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专业考试 > 专业考试指导 > 军转干 > 山东 > 正文

2014年军转干考试公基经济:新中国对外开放

来源:考试吧 2014-05-30 16:03:29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4年军转干考试公基经济:新中国对外开放”供考生参考,备考2014军转干考试。

  一、对外开放概述

  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家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家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基本内容: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

  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月劳务合作;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护理合作;

  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为了正确地坚持这一国策,必须特别注意掌握开放的原则。

  实行对外开放,一个关键是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要有计划、有原则地引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既不能因噎废食,对国外的东西一概加以拒斥,从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对国外的东西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以各种形式主张全盘西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失灵领域要由政法依法监督或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属改革方向问题。

  第二、坚持既积极又稳步地推进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障碍。

  第三、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

  第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

  第五、改革发展稳定良性互动,以改革促进发展和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中国改革成功非常重要的经验。

  二、新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一)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外开放

  我国人民在当党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在自主自立、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来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以及合作与交流,同时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二)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经济开发区——沿海城市——沿海地区——内陆;

  由第二产业为主到第一、第三产业逐步推进;

  由单方位、低层次——全方位、深层次渐进式拓展。

  (三)从开放第二产业为主到全面推进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地产、科学研究等。

  20世纪80年代,优先开发第二产业

  90年代,逐步扩大开放领域,加入WTO后,逐步取消第三产业的限制性政策。

  2002年其,我国农业也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由此逐步实现了三大产业全面开放。

  相关推荐:

  2014年军转干考试资料: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014军转干公基技巧篇:公共基础知识内容讲解

  2014军转干考试公基备考: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