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中国对外开放进程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半封闭经济模式
以苏联为模本的社会主义阵营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这样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中国也选择了封闭半封闭的经济模式。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之间总体上也是封闭的。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经济往来主要体现在有限的对外贸易方面。
1.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系,对外贸易以服务生产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建立统一管理的以国营外贸企业为经营主体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系。进出口贸易基本上由外贸部及其所属各专业进出口公司统一经营。这种根据当时历史条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对于抗击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发展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立足于国内生产发展需要,在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下,通过一部分出口创汇来进口国家建设必须的技术设备和重要物资。
2.在外部压力下艰难开展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并没有主动放弃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但是从1950年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着重发展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
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在这段时间,我国也逐步开始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同时,还借助同港澳地区的贸易来打破外部封锁,通过港澳市场,向一些对中国实行贸易限制和歧视政策的国家转销商品,并从西方国家买进一些禁运物资。这对于恢复和发展当时的国民经济,逐步开拓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贸易急剧缩减,为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中国被迫尝试从日本和西欧寻求突破,并取得一定成效。
3.“文化大革命”期间进一步对外封闭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令艰难前行的对外经济再次出现较大曲折。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处于崩溃边缘;对外,一切经济交往都被戴上“崇洋媚外”、“卖国主义”的帽子,进一步将中国与世界隔绝,使中国进一步对外封闭。总体上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基本上割断了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处于半封闭的状态。对外贸易也仅限于物资平衡和调剂进出口余缺以服务国内生产的功能。
(二)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来伟大转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局势总体趋于缓和,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抓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亚洲“四小龙”和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走开放式工业化道路的做法和经验,也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启示。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三)对外开放从试点推进到全方位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正式提出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在新中国成立30年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飞跃。
1.特区先行尝试、沿海重点推进的起步探索(1978~1991年)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1980年,又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并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鼓励特区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经济,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借助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经济活动自主权,经济特区率先实现经济起飞,不仅成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更为对外开放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进起到了巨大示范作用。以基本上从零起步的深圳为例,1980~1984年,其地区生产总值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从特区逐步扩大到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使经济发展度过了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2.纵深推进、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路。1994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中央决定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实行沿海开放向沿江、沿边开放,使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2000年,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广大西部地区,至此,全方位对外开放地域格局基本形成。这一时期,我国抓住发达国家以机电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机遇,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跨国公司战略性投资的大量进入,使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3.加入WTO, 进入对外开放历史新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新境界。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多、双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国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60年、对外开放30年来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