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11年,全市平均气温17.2℃,日照1392小时,降水量902.9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6月至9月的汛期。
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18平方公里。2011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
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流经市区,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淀山湖是上海的最大湖泊。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整体地势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1949年,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11年末,上海有16个区、1个县,共108个镇,2个乡,99个街道办事处,3852个居民委员会和1632个村民委员会。
二、历史沿革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明代中叶(16世纪),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逐步走出了一条特大型城市发展新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三、名胜旅游
上海是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之一。2008年,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958.5亿元,比上年增长7.1%。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至年末,全市有星级宾馆31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7家;旅行社共90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5家。A级旅游景点24家。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7个,旅游集散中心站点5个。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40.37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27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1005.2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612.41亿元。
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大剧院、上海豫园、豫园商城、上海外滩风景区、上海新天地娱乐休闲街、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朱家角旅游风景区、8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为上海市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至2008年末,上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8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91处。迄今仍保留着我国唐、宋、元、明、清以来的若干古迹和富有特色的园林。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建成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功能性建筑,构成了迷人的都市风景线,同时也成为上海的旅游新景观,向世人展示了上海的新风貌。
上海素有“美食天堂”、“购物乐园”之称,拥有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和经典时尚的购物激情。目前拥有3万多家中式、西式、休闲型、快餐连锁型餐饮企业。西餐汇聚了意大利、法国、日本、葡萄牙、印度等30多个国家的风味;中餐汇聚了苏、锡、宁、徽等近20个地方风味,著名的有老城隍庙、吴江路、云南路、黄河路、乍浦路、仙霞路等饮食文化区。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繁华高雅的淮海路是闻名全国的商业大街,正大广场、港汇广场规模巨大,恒隆广场、美美百货云集顶级品牌,时尚商品、大众用品等不胜枚举。
四、人口就业
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呈集聚和不断扩大趋势。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末户籍人口为520万人;至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419.36万人,是建国初期的2.7倍。全市常住人口2347.46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935.36万人,常住户籍人口1412.1万人。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3年开始已连续18年负增长。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为7.17‰,死亡率为7.85‰,自然增长率为-0.68‰。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在上海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98.56万人,占总人口的8.6%;15~64岁的人口为1870.37万人,占总人口的81.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2.98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2011年,上海居民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51岁,其中男性80.23岁,女性84.8岁,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在上海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5.3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2.6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39.3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11.56万人。2011年,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
上海就业工作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4.16万个,帮助成功创业人数达到1.06万。至2011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同时,上海不断完善人才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人才居住证申办条件,并建立人才直接落户和申办人才类居住证推荐评估机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雏鹰归巢计划,全年首批16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并成立了由22家单位组成的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
上海已逐渐成为全国境外人员最集聚的地区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居住在上海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境外人员共有20.83万人。其中,外籍人员为14.32万人,占68.7%;港澳台居民为6.51万人,占31.3%。港澳台居民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为1.93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为910人,台湾地区居民4.49万人。
五、前景目标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21世纪,根据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和要求,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
“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具体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左右;到2015年,居民消费率为42%左右;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左右;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左右;到2015年,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为600件左右;到201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5%左右;到2015年,商品销售总额为8.7万亿元;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以内;
到2015年,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81岁以上;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为18%;到2015年,节能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为8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左右。
公务员行测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搜索公众微信号"考试吧公务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