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 3 页: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
第 4 页: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第 5 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1911年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任务远未完成。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
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所谓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与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于1917年11月爆发并取得胜利,对中国人民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启迪。
中国的思想界发生剧烈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深刻的变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随之进一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齐集天安门举行示威。他们高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爱国口号,并在示威中烧毁了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曹汝霖的住宅。学生们在斗争中联合起来,成立了学生联合会,举行了有2.5万名学生参加的总罢课。他们走上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人数达六七万人。随后,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并把斗争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100多个城市,工人逐渐成为斗争的主力。至此,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在人民群众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开始认识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这又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早在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就发表过《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预言十月革命所掀动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使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得到相当完整和比较确切的阐述。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时,五四运动中一批比较年轻的左翼骨干,也开始了思想方向的转变。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1919年底第二次到北京后,热心阅读关于十月革命的书籍和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其他学生领袖如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等,也先后走上这条道路。这表明,抛弃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相当多的中国先进分子共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做单纯的学理,而是当做解决国家命运问题的工具来研究和使用的。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最初便具有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三、党的一大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随着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帮助。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帮助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
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各地先后建立起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制定党的斗争纲领,成为第一位的任务。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这样,党的二大就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党的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决定全体党员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要求党员保持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参加了大会。会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二)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至10月中旬,国民革命军在两湖战场上全歼吴佩孚部主力。11月,在江西战场上,又歼灭了孙传芳部主力。北方的冯玉祥部则于9月挥师南下,控制了陕西、甘肃等省。到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控制了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方各省,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已定。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下令定都武汉。此后,北伐军继续推进,西路进入豫南对奉军作战;中路和东路于3月下旬进占上海、南京。至此,北伐战争取得了前一阶段的重大胜利。
五、土地革命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陡然逆转。蒋介石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面对革命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以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
大革命的失败,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它成立后不曾遇到的严峻考验。
为清算并纠正党在过去工作中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方针,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选举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率领党所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9月9日,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的毛泽东,回湖南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7日,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2月11日,共产党员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发动广州起义,在占有优势的敌人进攻下,起义失败。到1928年初,党在各地先后发动了近百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有一部分很快失败了。
1928年4月,由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12月,由彭德怀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也来到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合。红军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
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的“左”倾盲动主义计划,给革命带来惨重失败,也证明从外国搬来的“城市中心论”是脱离中国实际的。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在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割据的形式,到1930年夏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各个根据地党领导人民进行建立基层政权,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建立各种党群组织,发动群众以推动革命的发展。
从1930年到1934年,党领导人民武装先后开展了五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批判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将台堡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走向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六、反“围剿”斗争
红军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恐惧和震惊。从1930年12月到1931年7月,蒋介石先后调集重兵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指挥下,红军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方针,并逐渐形成了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先后共消灭敌人七万多,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1933年2月,蒋介石又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采取了毛泽东制定的红军的正确的作战原则,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3年9月,蒋介石先后调集100万军队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在这之前,中共临时中央已由上海迁到瑞金,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在政治上他们缺乏实际斗争经验,不注重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只知道照抄照搬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革命的某些经验;在军事上,他们一切听命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根本不懂军事,而李德也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到根据地后,极力排挤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撤销了毛泽东红军总政委的职务,完全否定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其结果,红军作战屡遭失败,损失惨重,根据地也越打越小,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可以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左”倾错误酿成的恶果。
七、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1935年6月中旬,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人迹罕至的大雪山——夹金山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与实行战略转移至此的红四方面军会师。9月17日,陕甘支队一举突破甘南天险腊子口。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决定前往陕北,同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红十五军团会师。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中央红军的长征,终于以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与任弼时、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甘孜地区会师。随后,红四、红二方面军终于共同北上,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军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骨干。红军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八、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9月,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先占领满蒙、进而侵略华北、最后灭亡中国的军事行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始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3年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宣言,表示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8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J2月9日,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发起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即《瓦窑堡会议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国共重新合作,结成一个坚固的民族统一战线,抗击企图灭亡全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同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化。但是,蒋介石拒绝接受中共的建议,一意孤行,并胁迫在西北的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从而酿成了1936年底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此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国民党领导人就国共两党合作进行谈判。尽管时局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历史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地向着实现团结抗日的阶段过渡了。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广泛联盟。
为了正确地领导抗战、赢得胜利,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制定高举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旗帜,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决定党所领导的军队实行军事战略转变,以充分发挥它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这就正确地规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政策,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