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公务员考试 > 公选领导公共科目 > 政治 > 正文

2014年公选领考试公共科目考点汇总:中共党史

来源:考试吧 2014-02-16 16:39:51 要考试,上考试吧! 公务员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4年公选领考试公共科目考点汇总:中共党史”供考生参考学习,备考2014年公选领导考试。
第 1 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 3 页: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第 4 页: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第 5 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四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也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这次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坚强决心。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的议程是: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选和增选了中央主要领导成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主要有:

  (1)科学地分析了党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错误,及错误产生的主要因素与社会原因。

  (2)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3)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的前进方向,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建设具有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党等。

  党的十一詹六中全会的意义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三、中共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因此,在促进经济建设全面高涨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些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十二大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业生产终于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改革的成功,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及加强党的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决定》精神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改革计划体制,使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有所调整。同时,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业、劳动工资、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也都开始进行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中共十三大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是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它,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设想,大会还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会还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大会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并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作了归纳,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五、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1989年6月23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李鹏代表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赵紫阳同志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中所犯错误的报告》,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等职务。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进行了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六、中共十四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又一个关键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这些谈话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的主要观点为: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4)“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6)要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它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作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写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辅导:政治经济学

  2014年公选领导考试:政治类题目解题方法技巧

  2014党政领导干部公选公共科目辅导:理论法学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版权声明:如果公务员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公务员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公务员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公务员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务员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