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方向。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③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④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几个方面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要决策;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4.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依据: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起决定性的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因素;由科研进行的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起着日益明显的作用,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2)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当今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和掌握高技术人才的竞争。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唯有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优势。
(3)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