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5 页:参考答案 |
材料三:
根据培训班安排,“特色小镇创建与培育之路”专题报告会之后,有半天时间是参学人员就“发展和培育特色小镇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下是大家讨论发言的部分内容:
参学人员 A:很多人并不清楚,以为特色小镇就是来钱了,来了发展机遇了。但这个钱是不是你的,这个机遇和你有多大关系,这个必须通过理论和政策研究才能确定。而很多人很少研究这个问题,所以也就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因为你不知道这个政策或战略和你有多大关系。
参学人员 B:我们的一个总体判断是:特色小镇建设目前的状况是“政府热,企业冷”,或者说“企业热是表面的”,比如你举办特色小镇招商会,企业和金融机构会参加你的会,但签协议时就会跑掉一大半,再等到他们真正从口袋里掏钱的时候,就会跑掉更多,甚至各种合同也只是一纸空文。这也不能全怪企业和金融机构,因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差,我们以前有一个测算,表面上看小城镇的土地便宜、劳动力便宜,但一旦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这个成本基本上比城市要高出 80 倍左右。在这个背景下,现在一直强调的企业主体作用,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参学人员 C:我们对小城镇有个界定,是指县级以下的乡镇。除了管理水平,其他的如规划眼光、发展思路、人才资源、协调组织能力,跟大城市根本没法比。所以,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小城镇,大都是靠近大城市和发达的城市群,他们发展的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各种力量和资源介入了。在这个背景下,尽管小城镇看起来很热,但是不要觉得它们会成为城镇化的主流,而只能在城市群的框架下,依托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拉动,同时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等特色,做好自己的功能定位,做好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
参学人员 D:特色要和规划结合起来,比如要划定特色小镇的核心区,不能哪个企业说我愿意在哪个地块投钱就给他哪个地块,因为企业和政府考虑的角度不同,企业考虑的是利润,而对这个地块是否符合乡镇建设和规划基本上不管。如果把最好的乡土资源都给了企业,特别是这并不符合小城镇的发展规划时,就会造成很多的后遗症。这个问题在过去的城市中上演过多次,在特色小镇中应尽力避免。
参学人员 E: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目前还有一种倾向,是希望政府退出或减少干预。这表面上是落实国家的“简政放权”,但实际上也存在着误读。因为国家政策的完整内涵是协调好“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是“该放的放,该管的管”,而不是“放任自流”。
参学人员 F:现在的特色小镇,一般的产业功能都比较简单和分散,主要是由于完全靠企业和市场投资,缺乏政府的宏观统筹和规范的结果。企业和市场行为,一般都是个人做个人的,属于单兵作战,而很少考虑和其他企业、其他部门的协调。在过去的城市化中,这有很多不好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城市建设的重复建设和大拆大建,极大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成本。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完全由企业主导,政府要兜底。如果完全听由企业主导,最后很可能把一个烂摊子扔给政府。
参学人员 G:配合我们国家的双创政策,一些小城镇提出建设创业创新小镇,也受到一些专家的力挺。但对这种战略定位不宜过分鼓励和拔高。说白了,科技和文化创新, 主要是大都市的功能。个别的小城镇,在一些方面会作出特色,但这是个案,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性。有人以为在浙江有一些做的不错,那是因为跟长三角的文化氛围联系紧密,你到东北、西北去看一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可复制。为什么?这是由小城镇的人才聚集水平和程度,以及小城镇的科技和文化基础设施决定的。在一些特色小镇,即使有一些创新型企业切入,但和原来企业的关系很难结合,形不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参学人员 H:首先是资金。特色小镇是所谓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是基本特点。但是前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需要较大的投入。一旦出了问题或者说投资回报较低,一般的金融机构还会不会继续投入,如果他们停止或减少投入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都是当下急需研究和防范的。
参学人员 I:现在大多数特色小镇跟以前搞园区、景区一样,主要是为了圈地搞房地产。根据我们研究新城新区的经验,小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更加有限,如果不切实际地开发,势必把目前大中城市的“卖房难”转移到小城镇中去。
参学人员 J:目前由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多采用租赁集体用地的方法,如果没有一套管理规范程序,也很容易把很多村镇最好的土地挪用为建设用地。所以,在对待农村土地方面,我们的建议还是要把得紧一些,提高准入门槛,不要让那些没有建设理念和开发模式的企业随便进来。
相关推荐: